栏目名称
统计数据 统计公报

淮安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6-06-07     来源:    字体:【 大  中  】    【关闭窗口

 

    199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奔小康总揽全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涨幅不断回落,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城乡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6.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73.2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68.68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54.70亿元,增长16.3%。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全市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化步伐比较缓慢;部分企业经营效益不佳,下岗职工增多,少数职工和部分农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就业压力加大。

一、农林牧渔业

    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科教兴农力度,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73.20亿元,比上年增长3.2%。
    主要农产品中,粮食总产达到345.45万吨,比历史最高水平的96年增加7.34万吨,增长2.17%。棉花、油料亩产分别达66公斤和139公斤,属历史较高年份。蚕茧总产量 5116吨,比上年下降18.36%。水果总产值4.97万吨,比上年下降10.24%。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29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有所增加。主要畜产品中,猪牛羊肉产量增长4.3%。全年水产品产量19.01万吨,比上年增长5.89%。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96.2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 3%;大中型拖拉机2701台,增长24.58%;小型和手扶拖拉机13.06万台,增长5.26%;农用载重汽车736辆,增长24.11%。化肥施用量27.91万吨(折纯),增长5.59%;农村用电量5.97亿千瓦时,增长14.74%。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批水利建设工程如期完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23.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千公顷。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有所提高。农村非农产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市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1.14%,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49.67%提高到53.78%。非农行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农业。农业增加值中,林牧渔业和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37.02%,比上年提高4.03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全年每个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水产品产量为2332公斤和 128.37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 4.93%。

二、工业和建筑

    工业生产在市场约束程度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全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值64.55亿元,增长0.9%;集体企业产值86.08亿元,增长  25. 6%;以“三资”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 21. 98亿元,增长14.1%。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4.15亿元,增长13.6%。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全年轻工业完成产值104.34亿元,增长16.5%,重工业完成产值68.27亿元,增长9.8%。
    产品结构有所调整,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一批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加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1997年     单位      比上年增长(%)
    钢                            38.26    万吨          39.3
    纱                             3.94    万吨           11.3
    布                           12361.05  万米          41.1
    卷烟                        31.74     万箱            3.4
    水泥                         77.8      万吨          -10.7
    发电量                       31.65   万千瓦时         0. 7
    饮料酒                        5.69      万吨           -5.2
    拖拉机                      1.33      万台             7.3
    其中:大中型                2612         台            -33.0
    化学纤维                     5.43      万吨           49. 6
    化学农药                     2707        吨             54.5
    机制纸及纸板                 3.49      万吨           -6. 9
    配混合饲料                   45.69       万吨           8.5
    农用化肥(折10O%)          11.68      万吨            -15.4
    交流电动机 子工业           106.3      万千瓦         -16.8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4.84亿元,实现利税15.39亿元,实现利润2.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2%、15.2%、96.9%。亏损企业亏损面比上年下降l.3个百分点,亏损额比上年下降18.6%。但工业经济效益回升带有恢复性质,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开工不足、下岗职工增多、二项资金占用居高不下等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建筑业生产经营增长较大。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22.44亿元,较上年增长21.5%。建筑业市场管理有所加强,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招标投标推行面进一步扩大。全年房屋竣Xi面积 194.93万平方米,竣工率达 67. 3%。在竣工的建筑面积中,优良工程为89.33万平方米,优良品率达45.8%,较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 1.56亿元,人均创利税2 080元,分别较上年增长 21.6%和 20.2%。全员劳动生产率为 29878元,较上年提高 20.0%。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投资结构明显改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投资效果显著提高。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11亿元,较上年增长27.7%。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28.16亿元,较上年增长29.4%;集体经济投资12.43亿元,较上年增长13.0%;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3.49亿元,较上年增长74.8%;城镇私人建房投资3.03亿元,较上年增长42.9%。
    按投资种类分(不包括城乡集体和个体):全市基本建设投资14.68亿元,较上年增长6.32%;技术改造投资13.71亿元,较上年增长70.6%;房地产开发投资2.35亿元,较上年增长54.3%;其他投资3.95亿元,较上年增长18.2%。
    投资改革不断深化,投资结构明显改善。按投资用途分:第一产业投资0.93亿元,较上年增长172.5%,占全部投资的1.98%,比重较上年提高一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8.95亿元,较上年增长26.8%,第三产业投资20.36亿元,较上年增长22.6%。在第二产业投资中,用于原材料工业投资4.4亿元,较上年增长2.1倍;用于机电工业投资1.38亿元,较上年增长3.9%;用于轻纺工业投资3.16亿元,较上年增长8.9%。建筑业投资0.2亿元,较上年增长3.4倍。在第三产业投资中,用于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0.68亿元,较上年增长13.4%;用于文教卫科技及社会福利业投资2.4亿元,较上年增长52.4%。
    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投资效果大大提高。宁连一级公路涟水、淮阴县接线工程,市区承德路,城南水厂二期工程,石塔湖公园,淮海广场人防工程,市博物馆新馆均按期竣工;新淮铁路按期铺轨到淮阴县袁北。全年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城镇集体投资建成投资项目527个,项目建成率为81.2%,较上年继续提高;新增固定资产26.1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75.5%;竣工房屋建筑面积达106.65万平方米,较上年增加35.6%。

四、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持续增长。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42.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5%,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6.8亿吨公里,与去年基本持平。各运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16.0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1%,其中,公路客运周转量16亿人公里,增长5.4%,水运客运周转量478万人公里,下降26.9%,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592万吨,比上年增长8.8%。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市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1亿元,增长54.9%,邮电业务收入 3.17亿元,增长 55.4%。公用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39.08万门。其中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23.98万门,净增742万门。话交换机容量15.1万门,净增2.54万门。城乡住宅电话用户达19.9万户,新增6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6.15部,比上年提高1.5部。全市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年末移动电话新增1.18万户,达到2.18万户。无线寻呼用户新增4.32万户,达到9.44万户。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裕,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市(包括县城)实现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村实现21.3亿元,增长15.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21.7亿元,比上年下降4. 6%;集体经济17. 2亿元,增长19.1%;私营经济1.9亿元,是上年的4.4倍;个体经济16. 9亿元,增长29.6%;股份制经济5.1亿元,下降3.8%;各种其他经济零售额13.7亿元,增长18.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5亿元,比上年增长9.4%;餐饮业4.7亿元,增长44.4%;制造业7.9亿元,增长17.8%。各种其他行业14.4亿元,增长17.6%。
    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流通格局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类超市、连锁店、快餐等新型经营方式受到消费者青睐,发展较快。
    市场物价涨幅持续走低。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涨幅回落10.2个百分点。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1.9%,其中粮食下降21.1%、油脂上涨3.8%、肉禽及其制品上涨12.3%、蛋类下降22.7%、水产品上涨0.1%、鲜菜下降4.3%。衣着类上涨4.6%,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0.7%,交通和通讯工具下降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下降5.2%。居住类上涨15.1%,服务项目上涨19.6%。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0.1%,涨幅回落8.5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1.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7%。其中:出口总额1.44亿美元,增长59.6%;进口总额1113万美元,增长48%。外商投资企业自营出口增长速度较快,全年出口378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4倍,占全市出口总额份额由上年9.5%提高到27.3%,成为全市对外贸易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初级产品出口额比重仅占18%,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占82%。市场开拓及多元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全市出口商品销往77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年增加7个。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09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102.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1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3%;对外借款和其他方式投资39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倍。利用外资对我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97年全市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上升至15%,比上年增加5.7个百分点,占技改投入的比重为28%,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全市新签外商投资协议17个,协议外资额 1553万美元。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继续拓展。全年新签对外劳务合同额3161.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 3011万美元,新派海外劳务 125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0. 2%、117.8%和 136.9%。企业的跨国经营意识增强,全年新批海外企业 2个。
    国际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来我市旅游、参观参观访问以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 3282人,比上年增长 89.4%。旅游收入 8302万元,创汇107.4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5%和49.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市地方财政收入7.8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增幅居全省首位。其中,工商税收完成4.66亿元,增长26.5%。全年财政支出1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全市财政在保证人员经费、行政机关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农业投入,支持重点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金融形势基本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75亿元,贷款余额148.91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18.77亿元和20.37亿元,贷差较上年有所扩大。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42.1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2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9.09亿元和10.31亿元。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122.68亿元,中长期贷款21.9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8.69亿元和1亿元。全年累计回笼现金13.9亿元,比上年多回笼1.6亿元,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保险业继续发展,全年保险系统承保总额830.56亿元,保费收入2.5亿元。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1亿元,人身保险费收入1.4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0.62亿元,人身险赔款金额893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面实施教育保小康工程,各项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学生 33670人,比上年减少 2161人,农、职业中学在校学生 12274人,比上年减少 2021人,全市普通中学在校生 21.5万人,小学生在校生 51.96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0.73万人和增加4.4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小学毕业率达97.1%,全市各县(市、区)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
    全市建成3所省级重点成人中心学校,全年成人高校在校学生 1754人,比上年减少1723人,成人中专在校生12681人,比上年增加4044人。
    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全市共有科研机构98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科研机构1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开发机构36个;民营科技企业116个。
    科研与开发成效显著。全市共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9项、四等奖11项;申报省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4项获省奖。全市完成专利申请66项。全市共组织实施省、市、县三级科技计划项目 186项,其中列入省级计划 65项、市级计划 64项;项目总投入14452万元。
全市共鉴定、验收、总结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项,其中省以上星火、火炬计划项目 9项;项目总投入6 237万元,可新增产值 2.1亿元,新增利税3700万元;9个项目获贴息222万元。引导企业加强产品开发,有34项产品列入省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和确认计划。围绕星火产业带建设,加强一县一业工作的指导和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年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田和致富奔小康的水平。
    技术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 421项,技术成交额 3400万元。组团参加全国第六届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10个项目获奖,其中金奖7个、银奖1个、优秀奖1个、特别奖1个。
    科技服务上水平。淮安市远程计算机网络中心开通一年来,坚持科学管理,保持正常运行,各县(市、区)科委及市直部分大中型企业网络用户开已达22个,淮安市骨干企业商情数据库和淮安市难题招标数据库已经建成,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效优质的科技服务。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先后重点组织国家、省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江苏省高新技术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科技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增强了全民科技意识。加强科普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了淮安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科普工作规划目标与任务,组织开展了第九届科普宣传周等一系列科普活动。组织国外智力引进和对外交流合作12项。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1个,创建省级科技工作先进乡镇18个。

九、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保护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9个,公共卫生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796千册件,博物馆5个,广播电台7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2座,档案馆10个,艺术表演团体9个,剧场、影剧院24个,坚持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推动精神文明生产,小品《路在脚下》、淮剧《充军行》、淮海戏《草包村长》等一批优秀作品分别在全国和全省获奖。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拥有磁共振、CT等多种先进医疗设备。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63个(含个体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95个,卫生防疫站9个,妇幼保健所8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985张,
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7852张。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 13034人,其中医生 550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2.9%;卫生防疫站有564人,妇幼保健所有195人。
  体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在省级比赛中,全市共获金牌40枚,银牌33枚,铜牌32枚,由淮阴培养输送的运动员有21人参加了全国第八届运动会,并获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2枚。其中崔文华超一项世界纪录。在扬州举行的亚洲举重锦标赛上,崔文华又获抓举、挺举、总成绩3枚金牌。在泰国清远市举行的第68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崔文华又获108公斤级3枚金牌。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6.7%。
    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环境监测站8个,已设立自然保护区2个。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51项,完成总投资1.3亿元;建成烟尘控制区26个,面积达93.78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6个,面积为57.74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7097.9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260.5亿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1617.78吨,全市经处理达标废水年排放量1746万吨(不包括新上治理设施处理量)。淮河流域72家重点污染企业,其中56家实现达标排放,经批准延期到3月底验收的调试企业有5家,另有11家企业处在关、停、并、转、搬迁状态。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人口出生率为千分之7.9,比上年下降2个千分点,死亡率千分之5.1,上升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千分之5.1下降为千分之2.8,全市计划生育率为88%,比上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全市年末总人
口495万人,比上年增加5.37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7元,比上年增长4.4%,全年职工工资总额 24.47亿元,比上年增长8.9%。职工平均工资4987元,增长 7.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3486元,比上年减少7.5%,由于企业间效益不平衡,部分企业职工生活比较困难。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657元,净增 381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 2059元,比上年增加 13.3%,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有一半乡镇基本达到小康。
    社会就业情况有所变动,年末全市城镇职工49.3万人,比去年减少0.3万人,城镇私营从业人员1.47万人,个体从业人员5.04万人;农村私营从业人员 l.64万人,个体从业人员 14.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l.4万人,登记失业率2.8%。全市先后建起转岗培训基地8个,全年实现1.O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促进2.2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51%。
    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106.9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01平方米,农村住房基本实现瓦房化,安居工程累计竣工10.4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