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统计数据 统计公报

淮安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3-05-10     来源:    字体:【 大  中  】    【关闭窗口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主线,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苏北加快发展政策机遇,认真贯彻实施"八项工程"、全力推进"五大建设",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0.91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3%,第二产业增长15.4%,第三产业增长13.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3.2:47.0:39.8调整为12.9:46.3:40.8。人均GDP39992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6335美元。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显著。至2012年底,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监测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有21个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其中核心指标全部达标。
物价调控成效明显。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其中食品类上涨5.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5.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居住类上涨1.6%,衣着类下降1.6%。全年新增平价商店41个。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6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0.6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25%,继续保持较低水平。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45万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3.78万人;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培训1.61万人。全市开展创业培训2.62万人,其中农民创业培训1.76万人。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年末城市化水平53.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连续九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56.11万吨,比上年增加2.69万吨,增长0.6%。其中夏粮163.65万吨,下降4.2%;秋粮292.46万吨,增长3.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80.64万亩,增加5.73万亩。其中油料面积54万亩,减少0.94万亩,蔬菜面积135.41万亩,增加4.74万亩。全年造林面积7.3万亩。全年肉类总产量31.50万吨,增长5.4%,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0.81万吨,增长4.0%;禽肉产量10.63万吨,增长8.3%。禽蛋总产量13.20万吨,增长4.1%。牛奶总产量3.29万吨,增长3.7%。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5.17万吨,增长3.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0万千瓦,增长8.24%。
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33.1亿元,争取省级以上项目60余项、省级以上资金15.8亿元,累计融资23.52亿元。开工实施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全面推进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境内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围绕"绿水生态城市"发展定位,实施16个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完成新城水系调整二期、大运河城区段景观道路、清安河整治等10项城市水利工程;实施里运河堂子巷控制闸、古黄河水利枢纽、福田泵站、韩侯泵站、世行贷款洼地治理等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白马湖保护与开发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市区地下水回灌26.76万立方米。获得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全市共创成省级节水型学校4所、节水型社区9个、节水示范项目9个、节水型企业6家。以达标创建和风景区建设为抓手,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全市共创成46个省、市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创成市清晏园、古淮河、天泉湖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22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5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105.53亿元,增长6.7%;集体工业增加值3.58亿元,增长11.3%;股份制工业增加值493.18亿元,增长15.9%;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253.81亿元,增长26.0%。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472.23亿元,增长14.2%。轻工业企业增加值409.45亿元,增长14.5%;重工业企业增加值549.43亿元,增长19.3%。
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全市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0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3%;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50亿元,增长32.1%。软件信息业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新认定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级特色产业集群3个。
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全市销售过亿元以上企业超650户,10亿元以上企业43户,30亿元以上企业11户、50亿元以上企业8户,百亿元以上企业2户。全市百户重点企业实现销售、利税、利润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40.1%、52.6%和41.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利税341.08亿元,增长21.6%;利润176.89亿元,增长28.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52.31。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0.72亿元,增长18.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770.13亿元,增长17.5%。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4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工业投资628.28亿元,增长29.5%;房地产开发投资280.55亿元,下降2.1%。规模以上民间投资979.77亿元,增长26.1%,占全市规模以上投资78.5%。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亿元以上施工项目454个,比上年增长34.3%,其中新开工项目313个,增长84.1%。亿元以上施工项目投资670.08亿元,增长43.6%,其中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413.97亿元,增长86.0%。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58.80亿元,增长16.1%,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353.48亿元,增长20.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4.44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567.60亿元,增长16.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5.64亿元,增长10.6%。
部分消费热点持续活跃。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粮油类增长37.2%,干鲜果品类增长28.1%,烟酒类增长30.0%,金银珠宝类增长38.4%,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增长57.2%,中西药品类增长29.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6.8%,家具类增长38.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74.2%,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35.9%,汽车类增长30.7%。
全市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共20家,实现成交额129.16亿元,年末营业面积94.45万平方米。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逆势上扬。全市累计进出口总额4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6%;其中出口33.7亿美元,增长83%。累计进出口超5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500万美元企业分别为28户、64户、107户,比上年分别增加10户、22户、24户。韩泰轮胎、富士康、理士电池等5户企业进出口额超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1.37亿美元,增长16.3%;实现中方协议投资额2304万美元,增长282.7%,投资区域拓展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淮安出口加工区获批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封关验收。
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44个,比上年增加27个,其中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0个,增加7个。协议外资30.7亿美元,实际到账21.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31.7%。工业到账外资18.4亿美元,占全部到账外资的86.8%;新批台资项目152个,增长39.4%;到账台资12.02亿美元,增长32.1%。江苏顺泰包装成功在香港上市。我市继连续四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台商投资"值得推荐城市"之后,首次跻身"极力推荐城市"行列。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1.23亿人次、周转量80.06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8.4%和8.6%;货运量1.22亿吨、周转量208.8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9.0%和11.1%。完成铁路客运量193.00万人次、周转量1.56亿人公里,均比上年增长13.9%;货运量174.6万吨、周转量1.41亿吨公里,均比上年下降18.4%。完成航空客运量34.69万人次、周转量3.80亿人公里,分别增长50.5%和60.3%;货运量0.21万吨、周转量0.3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4.6%和1652.6%。集装箱吞吐量5.52万标箱,增长1.7%;港口货物吞吐量0.57亿吨,增长13.3%。全市年末公路总里程1.28万公里,比上年增加343公里;铁路总里程81公里,与上年相同。重点工程进展情况良好。盐河航道整治工程竣工通航;237省道建成通车,金马高速、205国道西绕城等稳步推进;348省道、264省道、349省道等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新改建农村公路528公里、桥梁84座。宿淮铁路主体建成。淮安涟水机场新增深圳、沈阳、长沙、南宁和香港5条航线,通航城市达14个。一级汽车客运站、百万吨以上港区建设实现县区全覆盖。拥有国家4A级物流企业2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基地14家。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5.30万辆,增长20%,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0.10万辆,增长25%。民用轿车保有量14.32万辆,增长25%,其中私人轿车12.39万辆,增长28%。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24.5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1.02亿元,增长3.7%;邮政业务收入3.55亿元,增长19.9%。全市年末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90.35万户,下降5.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77.14万户,增长9.4%;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45.82万户,增长8.3%。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14.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国内接待1610.73万人次,增长15.2%。实现旅游总收入178.03亿元,增长18.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72.65亿元,增长18.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31个,其中4A级景区1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自驾游基地3个;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7个,其中四星级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各1个。旅行社92个,其中出境社2个。旅游星级饭店41个,其中五星级1个、四星级7个。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稳步提高。全年财政总收入438.3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上划中央四税收入137.31亿元,下降3.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3.61亿元,增长14.2%;社保基金收入54.22亿元,增长21.6%;政府性基金收入13.21亿元,下降19.7%。财政总支出404.91亿元,增长14.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8.01亿元,增长13.0%;社保基金支出53.62亿元,增长42.2%。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21.41亿元,比年初增加186.40亿元,增长14.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8.97亿元,比年初增加128.03亿元,增长18.8%。本外币贷款余额1190.46亿元,比年初增加173.88亿元,增长17.1%。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6.3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亿元,增长16.9%;寿险收入22亿元,下降2.7%;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3亿元,增长14.1%。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10.3亿元,其中财产险6.4亿元,寿险3.3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0.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全市研究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比重1.2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5%。全年专利申请达9325件,比上年增长36.0%;完成专利授权3140件,增长58.3%,发明专利申请1484件,增长53.5%。
高新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56.49亿元,增长64.7%。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8家。全年新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050个,其中80个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13个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产品。成功获批省级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省级高新区"零"突破。新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产业园2家,在孵科技型企业395家。获批省创新型试点县1家、创新型试点乡镇2家。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平稳推进。全年新建企业研发机构118个,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动态全覆盖。获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研究生工作站14个、科技服务特色业务项目3个;新建市级企业(产业)研究院3个、院士工作站7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2个。省级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累计达7个,在苏北处于领先地位。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21所,在校生90.13万人,教职工5.90万人。其中,幼儿园234所,在园幼儿17.35万人;小学279所,在校生31.19万人;初中144所,在校生14.87万人;普通高中29所,在校生9.3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1所,在校生9.0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0.16万人;普通高校7所,在校生8.14万人。全市新扩建中小学158所、幼儿园48所。新增优质高中3所、优质幼儿园60所。教育质量持续攀升。高考二本以上录取率苏北第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建盱眙大剧院、洪泽湖影视城、夕阳红文化活动中心等近20个重点文化设施,新建成45个面积100平米及以上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年送戏下乡213场,送电影下乡1.64万场次,送书下乡10余万册,为贫困乡镇送展览50余场次,赴基层送文艺演出7场。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252.9平方米,有线电视总户数128万户,新增农村有线电视12.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90.5%,有线电视村民小组接通率100%;新增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2.3万户,有线数字电视总用户33.08万户,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转率75%。全市拥有一级文物226件,二级文物370件,三级文物1971件。
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在全国首发加载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15分钟健康圈"荣获世界健康城市创新发展奖,免费义诊、体检惠及百万群众。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738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卫生监督机构9个,综合医院33个,专科医院11个,中医院7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9个,卫生院130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20266张,其中医院13337张、卫生院5379张;卫生技术人员2.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604人,注册护士9556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98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41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130人。
体育事业成果显著。大力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积极打造城市社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全年新进省体校和省集训队45人。6名橄榄球运动员入选国家青奥队。全年参加省赛获得金牌82.5枚、奖牌221.5枚、总分2259.5分,获全省综合排名第六。承办全国以上比赛3次、省级比赛15次。第四届"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全国竞走冠军赛暨奥运会选拔赛、CCTV5《武林大会走进淮安》等重大赛事取得成功,获得全国以上体育竞赛最佳赛区、优秀赛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5个、县级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5.63万公顷。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5天,优良率91.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0%以上;声环境质量符合功能区划标准,小于58分贝;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100%;城乡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年COD减排5481.64吨、氨氮减排605.6吨,二氧化硫减排5499吨、氮氧化物减排2650吨,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分别为化学需氧量3.24%,氨氮3.38%,二氧化硫3.87%,氮氧化物1.51%。清浦区、金湖县在苏北地区率先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区)省级考核验收,全市45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考核,23个已获国家命名,52个乡镇创成省级生态乡镇,建成1015个市级以上生态村。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46.81万人,比上年增加3.57万人,增长0.7%。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480.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6.96万人,农村人口223.34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2.16‰,死亡率7.41‰,自然增长率4.75‰。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95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消费性支出14863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9838元,增长13.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493元,增长10.0%。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0平方米。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5.4%,农村为37.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职工人数70.65万人,比上年增加11.35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6.4万人,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参保28.74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76.60万人、44.24万人、39.87万人、57.12万人,分别增加9.55万人、5.09万人、5.94人、6.81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9.0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36.1万人,参保率98.55%。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全年支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30.67亿元。全市共征缴当期养老保险费33.34亿元,清理企业往年欠缴养老保险费5311万元。全市共有17.67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管理率100%。全年接收企业退休人员档案17.67万份,接收率100%。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31.69万人次免费体检。为特困人员办理9440人次贷款,发放贷款资金5946万元,已有377名助保人员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助保惠泽。
注:本公报中使用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淮安统计年鉴-2012》公布数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