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统计数据 统计公报

淮安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20-05-06     来源:    字体:【 大  中  】    【关闭窗口

 

淮安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

(2020年5月6日)

 

2019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落实“六稳”政策措施,围绕市委“6+1”部署,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人民生活福祉持续增进,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综 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71.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20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617.18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1867.83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0:41.8:48.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人均GDP78542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4%,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386美元。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2.7%。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七涨一跌”。其中:食品烟酒类比上年上涨7.9%,衣着类上涨2.5%,居住类上涨0.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2%,交通和通信类下跌3.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5%,医疗保健类上涨0.7%,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9%。食品价格中,鲜菜价格上涨3.9%,鸡肉价格上涨17.1%,虾蟹价格上涨4.1%,鸡蛋价格上涨4.4%,鲜瓜果价格上涨9.2%,猪肉价格上涨42.3%。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2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96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8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75%,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72万人,完成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3.93万人,创业培训1.55万人,扶持城乡创业1.67万人,创业带动就业5.58万人。

2019年,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够强,企业竞争力、盈利能力整体不高,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不够匹配,改革攻坚成果集成运用效果不够明显,营商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等。

二、农林牧渔和水利业

粮食产量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17.72万亩,其中夏粮475.31万亩,秋粮542.41万亩。粮食总产489.25万吨,较上年增产7.00万吨,亩产480.7公斤,增产8.7公斤,粮食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夏粮总产182.83万吨,增产1.74万吨,亩产384.7公斤,增产6.8公斤;秋粮总产306.43万吨,增产5.26万吨,亩产564.9公斤,增产9.5公斤。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28万吨,增长10.0%,年可供应肉类33万多吨、禽蛋9万吨、牛奶2万吨。

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三特”产业产值411.7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9.2%。新增优良食味稻面积37.00万亩,累计127.0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2.56万亩,累计141.07万亩;稻虾综合种养50.44万亩,累计达85.44万亩;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36个,累计达665个。新增高标准农田40.00万亩,累计487.73万亩,占比达68.65%。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41.11万千瓦,增长0.9%。

水利建设成绩显著。全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0.96亿元,连续9年投资总量超30亿元。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可研报告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专家评估、淮河行蓄洪区及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启动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金湖站获大禹奖,盱眙红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获省水利厅优质工程奖。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3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5%,其中,轻工业增长5.3%,重工业增长9.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增长6.7%,集体工业增长9.8%,股份制工业增长8.1%,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8%,利润总额下降11.8%。

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三新一特”优势特色产业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4.2%。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盐化凹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食品产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9.5%、0.4%、26.6%、3.9%。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608户,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94.05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345.28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9%;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2%;民间投资增长12.3%,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投资增速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25.2%,比去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2%,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9个百分点。民生补短板投资重点突出,住宿餐饮、公共设施管理、教育等投资分别增长25%、8.4%和14.3%,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投资。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4.49亿元,比上年增长7.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82.86亿元、增长5.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1.63亿元、增长13.0%,农村消费增速明显快于城镇。按消费类型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203.70亿元,增长7.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0.79亿元,增长6.0%。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化妆品类增长10.8%、体育和娱乐用品类增长36.9%、书报杂志类增长12.1%、增速分别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个、29.2个、4.4个百分点。

六、开放型经济

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全年新设外资项目139个,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0.49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41.4%。外资重大项目实现突破,全市新设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55个,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15个。台资项目加快集聚,全市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40个,实际利用台资1.62亿美元。

对外经贸加快拓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7.05亿美元,其中出口33.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4%。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56.3%;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0.1%、55.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3.2%、12.9%,同比分别提高7.0个、4.5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出口增长23.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0.5%。新设境外投资企业11家,外经营业额1.73亿美元,增长10.0%。

平台载体提档升级。涟水开发区创成省级智慧园区,宁淮特别合作区、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揭牌成立。全市开发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437.36亿元,占全市的68.1%;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分别占全市80.3%和 88.4%。口岸功能不断拓展,淮安一类航空口岸全年出入境旅客88798人次,新港二类水路口岸开通至上海、太仓、扬州、南京等外贸航线,新开通淮安至宁波海铁联运项目外贸直达班列。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投资加快增长。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投资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徐宿淮盐铁路、连淮铁路开通运营,市区内环高架一次成环,淮安进入了“双高”时代。淮安运河大桥建成通车,京沪高速公路扩建先导段2处互通建成通车,淮安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全面竣工。

运输业稳定增长。完成公路水路货运量1.32亿吨、周转量408.31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0%和2.6%。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4.39万标箱,增长20.7%。民用航空完成旅客吞吐量234.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3万吨,分别增长54.8%和63.2%,淮安机场开通至西安首条全货机航线。完成铁路货运量89.78万吨,增长6.0%。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01.97公里,一级公路里程760.45公里。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35.77亿元,比上年增长9.5%;邮政业务收入24.71亿元,增长13.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6.17万户,下降2.4%。移动电话用户490.06万户,增长0.4%。年末互联网固定宽带用户102.34万户,增长12.1%。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7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65.66亿元,增长13.8%;旅游外汇收入2386.66万美元,增长1.2%。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661.02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国内游客3658.47万人次,增长11.2%。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55万人次,下降2.2%。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5家,其中5A级1家,4A级16家;星级旅游饭店23家,其中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旅行社114家,其中四星级旅行社2家、出境社5家;持有电子导游证导游2190人。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结构改善。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7.3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税收收入209.30亿元,增长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1.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9.13亿元,增长8.7%,其中民生类支出393.30亿元,增长11.0%,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4.3%,较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

金融支撑强劲有力。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13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812.23亿元,增长12.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861.8亿元,增长16.6%;其中制造业贷款275.78亿元,比年初增加13.75亿元,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有所加大。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全市新增专利申请量1305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554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9727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771件)。新增专利授权量767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23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5710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1443件)。有效发明专利量为2561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2件。新获批省级众创社区1家、众创空间3家、星创天地2家,新建市级众创空间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

科技创新实力增强。新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9家,年末有高新技术企业累计407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94家。新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培育点2个,新获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新建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家。

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全市人才总量58.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3.38万人,当年新增1.83万人。高技能人才(具有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16.59万人,当年新增2.51万人。共有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6个,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项目5个,省首席技师项目47个。共有海外留学回国人员444人,其中当年新增49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6名、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8名。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2家,比上年新增3家。

教育事业巩固发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52所、在校生93.03万人、专任教师6.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2所、0.87万人和0.29万人。其中,成规模幼儿园480所,在园幼儿17.08万人,教师0.97万人;小学241所,小学生34.93万人,教师2.33万人;初中167所,初中生17.99万人,教师1.55万人;普通高中34所,高中生7.91万人,教师0.7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5所,学生5.15万人,教师0.28万人;高校8所,大学生9.87万人,教师0.4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学生0.10万人,教师0.02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央视中秋晚会成功举办,淮安迎来海内外瞩目的高光时刻,让人充分感受到“缘来淮安,十分精彩”。全市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42.14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3平方米。全年提档升级29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达到全覆盖。全市有市级、县(区)级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9个(含少儿),美术馆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94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606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有线数字电视总户数65.26万户,有线数字电视村民小组接通率100%。

卫生资源不断增加。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768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个,卫生监督机构8个,综合医院40个,专科医院20个,中医院7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卫生院1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5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30376张,其中:医院19996张,卫生院8190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6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579人,注册护士16468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13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71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957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床位数分别为2.96人、3.34人、6.16张。

体育事业成果显著。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万人自行车骑行、第十三届“长江经济带”全民健身大联动、2019中国龙舟公开赛(淮安站)、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龙舟项目预赛、2019洪泽湖古堰半程马拉松赛等一系列高水平、大规模品牌赛事。建成体育公园37个,健身步道108公里。新增200余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年均完成体质测定3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能力提升。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2个、示范乡镇60个、示范村27个。全市划定生态空间保护区域56块,总面积2139.6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例21.34%。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72.6%,高于全省平均值1.3个百分点;PM2.5为44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7.5%。市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4.6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较好。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常住人口小幅增加。年末常住人口493.26万人,比上年增加0.7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13.2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50%。常住人口出生率9.98‰,死亡率7.50‰,人口自然增长率2.48‰。年末户籍人口560.47万人,其中男性287.59万人,女性272.88万人。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92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756元,增长7.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52元,增长8.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327元,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7元,增长8.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17元,增长7.2%。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0.74万人。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2.30万人,比上年增加1.0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9.60万人,增加3.3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1.48万人。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8万人。全年共支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84.39亿元,养老金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

 

注:

(1)公报中部分指标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淮安统计年鉴-2020》公布为准。

(2) GDP、产业增加值和人均GDP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房地产业投资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建设单位自建房屋和物业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其他房地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