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数说淮安75年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之经开区篇
发布时间:2025-02-26   字体:【 】   来源:淮安市统计局   【关闭窗口】

从“筚路蓝缕”到“魅力新区”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是江苏长江以北知名台资高地、

全国首批“绿色生态园区”、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于1992年正式成立,启动区域2.2平方公里、启动资金500万元。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面积6.8平方公里。2010年11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至2023年底,户籍人口21.17万人,常住人口30.33万人,下辖4个街道、2个办事处。拥有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软件企业孵化器4个“国字号”平台。

作为全市经济建设主阵地、对外开放主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开区围绕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全面解放思想,深入改革创新,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社会贡献等得到大幅提升,呈现出跨越发展、蓬勃向上的喜人态势,一个新型工业集聚区、现代化服务示范区、园林生态新城区快速崛起。

近年来,经开区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聚力壮产业、育企业、筑平台、优服务,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认真贯彻“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发展现代制造业,优化出口结构,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转型”的方针,以“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居住集中”为导向,着力推进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功能配套、环境保护、和谐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从无到有,一片投资新高地冉冉升起

 

经开区从1992年至今建区32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创立阶段(1992-1996年)、初步发展阶段(1997-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5年)和二次跨越时期(2016-)。

创立阶段为开发区的启动建设期,这一时期区域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2.2平方公里,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开始启动建设。

初步发展阶段进行了第一次行政区划调整,2002年徐杨划入开发区,2003年新港划入开发区,开发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增加至65平方公里。2000年10月,原海口路(迎宾大道)高架桥建成通车,徐杨区域与启动区连成一体。2003年当年全区基础设施投入达5.7亿元,比前11年投入总和还多。至2005年,宁连路以西22平方公里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实现了“五通一平”,“楼起、地绿、道宽、灯亮”已变为现实。

快速发展阶段期间进行了数次行政区划调整,2007年高教园区和南马厂划入开发区,2008年金港和盐化工新区划入开发区,至此开发区辖区面积达到最大,为152平方公里。2013年盐化工新区划出开发区,开发区辖区面积为125.7平方公里。在这一时期内,开发区对建成区实施“退二进三”工程,全面加速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全力推动进区项目开工建设,不断加快发展进程。

二次跨越时期开始于2016年,这一时期,经开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聚焦“两大任务”,加快实施“四大工程”,全力推进“转型升级、二次跨越”,经济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从弱到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开区成立32年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与日俱增,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开区成立之初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93年地区生产总值0.29亿元,占全市比重仅为0.3%;1996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78亿元,占全市比重提高至1.0%;经过十年发展,2002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十亿元,达到10.68亿元,名义上较成立时增长了36.83倍,占全市比重2.9%;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9.46亿元,占全市比重提高至7.8%;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二百亿元大关,达到205.47亿元,占全市比重提高至9.5%;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97亿元,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财政实力快速变强。建区初期,财政收入较为困难,仅有120万元;1996年财政收入破千万,达1043万元;2002年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1.28亿元;2007年财政收入突破十亿,达10.45亿元;2023年实现财政收入57.03亿元,较建区时提高了约475倍。

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的相继落户,带动了经开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1996年的江苏韩泰轮胎有限公司、2003-2004年的江苏大通机电有限公司、卧龙电气淮安清江电机有限公司、淮安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2007年的富士康(淮安)科技城、2010年的江苏和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的庆鼎精密电子(淮安)有限公司、2015年的江苏敏安电动汽车有限公司、2023年的天合光能(淮安)科技有限公司和天合光能(淮安)光电有限公司……在这些重大工业项目的带动下,一大批行业配套企业拔地而起。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开票605.7亿元,其中超十亿元企业13户,超亿元企业53户。

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发展新引擎。随着第三产业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不断凸显,开发区不断加大服务业、贸易业发展力度,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三产所占比重逐年提高。2023年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4.23亿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增长了约7.5倍,占GDP比重上升到47.2%,现代物流、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产实现多元化飞速发展。现代物流园引领交通运输业。开发区将物流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服务业,建成了现代物流园、保税物流园和空港物流园三大专业化物流园区,引入了华润苏果配送中心、普洛斯物流、宇培物流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初具规模。以西游记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不断发展,先后建成了龙宫大白鲸欢乐世界、龙文卡丁车赛车场、日月洲生态乐园、西游乐园等文化体验园配套工程。

 

从快到好,高质量发展唱响主旋律

 

自1992年成立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发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招商、服务招商两大任务和产业集聚提速、城市品位提升、民生福祉提档、干部素质提高四大工程的不断推进,开发区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基础设施建设飞跃增长。1992年,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0.35亿元,而2023年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28亿元,增长了约28倍。快速路配套工程、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小区改造、教育扩容、道路改造等等都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也为经开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开发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81元;2023年,开发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995元,增长了约187%。随着收入的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2023年人均消费支出25828元,比2014年的人均消费支出14305元,实际增长了约81%。同时,开发区社会保障也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2023年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5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9.38万人。

 

从有到全,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开发区成立以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为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科技发展欣欣向荣。建区初期,开发区内科研人员和机构数量短缺,随着科技强区各项政策的出台,各类人才的陆续引进,科技领域各项投入的持续增加,带动了创新产出的扩大。集聚力量推进全市“创新之核”建设,沸点科技、六淳科技、恒碳石墨烯等一批科技创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不断涌现,威博、顶碁被央媒聚焦。成功引进孙以泽院士团队项目,新落地科技项目55个,新招引人才项目27个,新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个、新获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家,主要科创指标位于全市排头,科创平台建设、科创项目招引“两大任务”大踏步向前推进,大项目“顶天立地”、好项目“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2023年,开发区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5%,专利申请授权量169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535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142户,均位居全市各县区之首。

教育事业逐步完善。从建区开始的学校门类少、规模小到如今的学校总数29个,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和小学,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2023年,开发区毕业生总数28636人,招生数37462人,在校生数12713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入学率95.6%。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区内人民的总体文化素质,为开发区的发展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资源。

文化与卫生领域长足发展。开发区的文化事业着力于满足区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主动接受周边县区辐射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体系,各类型的社区文化站和图书馆的建立已基本满足区内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到2023年末,开发区拥有卫生机构数131个,床位数637张,卫生技术人员1827个,其中职业(助理)医师535人。

 

船到中流浪更急,唯有扬帆奋楫,方能激流勇进、立于潮头!未来,经开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保持争当排头的执着追求、争走前列的奋斗姿态,以“时时在状态”的精气神、“事事马上办”的执行力、“人人挑担子”的责任感,向更多不可能发起挑战,齐心协力开创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