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求突破 水韵湖城展新颜
金湖县
素有“尧帝故里”
“荷花之乡”美誉
金湖,曾隶属扬州专区、六合专区,其治理区域分属淮宝县、高邮县和宝应县。1959年10月建立金湖县,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定名金湖,寓意“日出斗金”,1971年3月划入淮安(原淮阴市)。新中国成立75年来,淳朴智慧的金湖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带领下,聚力改革发展,奋力拼搏赶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实力实现了巨大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贫穷落后的小县城蜕变成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荷都,荣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气候宜人之乡,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高质量发展时代,金湖,正以敢于走前列、勇于争第一的精气神,在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更大提升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连续4年获得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连续5年获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对标“长三角智造金谷、现代化水韵湖城”“都市圈荷美田园、新时代鱼米之乡”,金湖建设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
一
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逐年优化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前的金湖地区,因屡遭水患及兵燹匪害,经济十分落后。建县初期,百业待兴,1959年地区生产总值只有0.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0元。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金湖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1.71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加速发展,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百亿元,达到121.96亿元,2015年、2019年先后跨越两百亿、三百亿元台阶, 2023年达434.48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6%。202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过15万元大关,达到150941元,建县以来实现年均增长10.5%。
经济增长内生动能持续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建县初期,金湖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刚刚起步,直至2001年,产业结构均以一产比重最高。期间,从1997年开始,产业结构逐渐向二三产业占比提升的方向调整,2011年以后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二、三产业增长提速,2023年,全县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亿元,比2012年(22.94亿元)增加34.01亿元,年均增长4.3%;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174.62亿元,比2012年(58.42亿元)增加116.05亿元,年均增长9.3%;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03.06亿元,比2012年(61.03亿元)增加142.03亿元,年均增长9.4%。从产业结构来看,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6.1:41.0 :42.9调整到2023年的13.1:40.2:46.7。
二
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翻开金湖工业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金湖工业可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产业逆袭呈现“多面开花”的繁荣景象。建县初全县工业企业仅有58户,1959年工业总产值仅有0.06亿元;到1978年金湖已有工业企业185户,工业产值达到了0.7亿元。2012年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00.2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91.6亿元,资产总计122.3亿元。到2023年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已经增长到414户,实现工业总产值502亿元,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78.47亿元,资产总计539.7亿元。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2023年底,战略新兴产业企业209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50.5%。年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达15户,其中年产值超30亿元的有2户,年产值超10亿元的有3户。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工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有效提升,滩涂资源得到充分开发,新增光伏和风能发电企业15户,建有石油机械、仪器仪表两大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省仪表线缆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等10个产业发展平台,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大健康三大产业体系。
三
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农业服务业水平持续提高
建县初期,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产量很低。195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46250吨,油料产量296吨,水产品产量3157吨,农业产值仅有0.7亿元。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新技术推广应用、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全县农业经济总量不断发展壮大,农林牧渔总产值在1970年突破亿元,2023年达到94.46亿元,较建县时年均增长8.0%。2023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94.8%。持续推动优质稻米、小龙虾、螃蟹、绿色蔬菜等产业集群发展,近年来,建成了家惠牧业(奶牛)、牧源牧业(生猪)、惠农蛋鸡等规模化养殖基地,培植出金绿源生态农庄、麦可兔小镇、三圆农庄、一品葡萄采摘园等各具特色的果蔬种植和采摘基地。目前,全县共有产品地理标志集体商标21件、注册“鲜美金湖”集体商标34件、绿色食品39个、有机食品3个,绿色农产品占比90.09%。
四
服务业支撑作业增强 行业发展量质并重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全县主要发展工农业,服务业处于辅助地位,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极少,至1978年缓步增长到0.2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2%。改革开放后,服务业迎来了全面快速发展。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到61.03亿元,1979-2012年年均增长17.2%。这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节节攀升,2012年达到了42.9%。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扎实推进,全县服务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对经济支撑带动作用增强,服务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连续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2023年达到203.06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232.7%,年均增速11.5%,占GDP比重上升到46.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服务业行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逐步由低级向高级,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行业门类从2012年的7个到2023年的10个全覆盖。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从47户增长到65户,2023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5户。现代服务业持续推进,2012-2023年,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35.8%、4.3%、19.2%、19.6%。重点和特色服务业企业发展亮点纷呈,荷花荡、水上森林景区创成国家AAAA级景区,其中,荷花荡入选全国100条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荷花种养技术荣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诞生了中储智运物流、江苏领凯科技等大而强的现代服务业企业。
五
消费市场创新发展 商贸流通提质扩容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金湖县的消费品市场从依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分配和供应发展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释放活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供给日益丰富。1959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1159万元,1978年达到3794万元,2002首次突破10亿元,2012年达到55.75亿元。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建县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年均增长11.7%,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则为13.9%。
党的十八大以来,贸易产业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培植电商等新兴列统企业。全面推动消费模式及消费场景升级,成功举办荷美龙虾宴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推动商贸设施提升,成功实施省、市建设改造项目34个。荣获2020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引进阿里巴巴(金湖)客服中心,获评淮安唯一“2023农村直播电商优秀案例”,金湖电子商务产业园顺利通过2023年省级电商示范基地综合评价工作,江苏宝姿实业有限公司、江苏爱特福84股份有限公司获评2024-2025年度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截至2023年底,全县共有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98家,比2012年增加107家。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企业146家,住宿和餐饮业企业52家。
六
投资稳步增长 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金湖县围绕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拓展延伸,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积极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民间投资潜力不断释放,高技术投资增势良好。坚持走“工业强县”道路,自2012年来,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成功举办专题推介活动80余场。近三年,全县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383个,其中百亿级项目2个,协议引资总额1351.25亿元。2023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5.25亿元,其中,投资50亿元以上的南高齿一期齿轮制造、南高齿二期海上超大风电齿轮箱、理士新能源、中城大有锂电池制造等项目闪电布局,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投资20亿元以上的颐高汇溪现代制造产业园、大兴工业园区东区等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聚焦产业强县,持续延链补链强链。随着投资规模的稳定增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构成比例由1978年农业绝对主导的80.8:7.2:12.0发展为2023年的4.6:77.0:18.4,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七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建县初期,受自然生产条件约束,全县人民生活水平较为落后。1959年全县居民存款余额67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3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元。建县以来,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明显提升。2012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跨越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2023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06元,自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48元,自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2.2%,自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9.6%。2023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212元,自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33元,自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10.2%。
教育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金湖的国民教育已有一定基础。建县后,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在扩大中小学教育的同时,创办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校和技术学校。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强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到2023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含幼儿园)57所,在校学生3.2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58%,残疾儿童入学率100%。被授予“江苏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县”“淮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成功创建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卫生事业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仅有3所公立卫生所。建县后,相继建立县人民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加速完善,2023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3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839张。卫生技术人员1833人,较1978年的增长2.1倍。
文化旅游事业突飞猛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乎空白,到目前已拥有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县文化艺术中心及在建国家二级标准的县博物馆,建有16个淮安书房和12处公共文化场所,建成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一批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念(展陈)馆,8个镇(街)、137个村(社区)实现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和阅读场所全覆盖。多年来,金湖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群众越幸福”的道路。2020年12月,在全市率先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实现“洼地崛起”。目前拥有水上森林、荷花荡、尧想国等3个4A级景区,2023年旅游接待人次约570万。
城乡保障日臻完善。2023年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8188万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15连增,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6%。发放低保、特困供养、困境儿童等各类救助资金7228万元,惠及1万余人。居家上门服务对象范围扩大到78周岁以上,适老化改造187户。乡村公益医疗互助实现镇街全覆盖。残疾人康复救助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全省第一。
75年发展历程令人热血沸腾,江海眷顾奋楫者,星光不负赶路人。勤劳智慧的37万金湖人民,必将牢记总书记建好总理家乡的嘱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湖新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