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数说淮安75年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之涟水县篇
发布时间:2025-02-26   字体:【 】   来源:淮安市统计局   【关闭窗口】

砥砺奋进新征程 古城安东续华章

 

“自古涟漪佳绝地”的

涟水

是世界美酒特色产区、

中国矿泉水之乡、

中国曲艺之乡。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涟水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艰苦创业、砥砺奋进,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2023年,涟水县成功跻身稷夏智库《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县市榜单》第92位,2024年位次进一步提升到87位,同时跻身“2024赛迪百强县”第88位。

 

经济总量跨越发展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194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22亿元,2008年跃上百亿台阶,达到116.89亿元。2023年全县GDP达到735.96亿元,自1949年以来年均增长11.6%。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人均占有水平迅速上升,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79元,1992年突破千元,2008年突破万元,2023年达到90307元,自1949年以来年均增长10.8%。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49年,涟水三次产业结构为90.8:0.1:9.1,基本以一产支撑整个江山;2008年,二产占比首次超过一产,呈现出“二一三”的产业结构类型;2010年三产比例超过一产,三次产业呈现“二三一”格局。2023年产业结构调整为11.3:44.3:44.4,一产比重比1949年回落79.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44.2个、35.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力地保证和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

财政实力快速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经济建设刚刚起步,财政十分困难,1949年全县全部财政收入仅206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县财政实力也在迅速增强。1978年超过千万元台阶,2000年跨上亿元台阶,2010年跨上10亿元台阶,2023年迈过80亿元台阶,达到81.76亿元,自1949年以来年均增长11.8%。

 

各项产业充分发展

供给能力快速提升

 

农业产能不断释放。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仅3038万元,粮食产量6.37万吨,棉花总产量118吨,油料产量5961吨。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及国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等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迎来了一个发展机遇期,粮食连年丰收,1978年粮食总产量26.18万吨,202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7.41万吨,是1949年的15倍。全县突出“生态绿色”主线,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大批特色农产品相继得到开发。2023年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75家,成功注册“涟水芦笋”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春竺”芦笋获评第十二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一等奖。同时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0家。农村经济由单一种植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涟水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949年,全县仅有1家工业单位生产运作,当年全县工业产值仅为133万元。改革开放以来,涟水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加强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电子电气、机械装备、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的建设,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1980年全县拥有工业企业246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全县依托“一区三园”平台优势,工业企业从量的快速增长转为质量并举,2023年,全县工业企业数达到2557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494亿元,自1949年以来年均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4.06亿元,实现应税开票销售401.1亿元,入库税金28.7亿元;全部工业用电量18.25亿千瓦时。重特大工业项目建设不断突破,2022年投资130亿元的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顺利落地;2023年总投资116亿元的巨石集团、投资166亿元的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也陆续建成投产。以今世缘酒业为代表的本地企业也迅速成长,其中今世缘酒业市值跻身全国白酒上市公司十强,列第七位。

服务行业繁荣兴旺。改革开放前,全县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偏低,发展相对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各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应运而生,快速发展。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7.2亿元,自1949年以来年均增长14.0%,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1.85%。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巩固和提升的同时,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2023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19.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11.1%,房地产增加值占服务业的13.3%,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12.3%,比2000年分别提高14.6个、9.0个、10.0个、12.1个百分点。吾悦广场、大润发商圈、新材料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空港产业园等多个商业综合体、特色园区充分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为涟水县服务业发展打下坚实地基。

水陆空铁四通八达。新中国成立初期,涟水交通发展还较为落后,1949年全县仅有8条沙石公路,通车里程仅252公里;1条航道,通航里程仅58公里。经过75年的不断建设,涟水境内2条高速、7条省级干线、26条县道纵横交错,三级航道盐河通江达海,淮安涟水机场拔地而起,连淮扬镇铁路涟水站建成运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全力推进。2023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397公里,航道通航里程169公里,分别是1949年的9.5倍、2.9倍,机场每日航班起降42架次,高铁日均开行列车40列。四通八达的“水陆空铁”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已初具规模,“大交通”格局正逐渐形成。

 

投资建设稳步实施

居民消费提档升级

 

投资建设势头强劲。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全县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结构明显优化,重点项目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为基础建设、经济主体发展等注入了新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由国有和城镇集体投资构成,当年累计完成投资额872.1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相继改制推向市场,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起来,乡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先后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的大舞台,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国有投资15.47亿元,集体投资5958万元,私营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65.4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从国有投资“一枝独秀”到各种经济成分投资“百花齐放”,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前,市场供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许多商品特别是生活消费品处于卖方市场。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与规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年仅有679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完善,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供求关系、市场主体和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品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后于1980年、2000年、2015年分别跨过1亿元、10亿元、100亿元大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幅。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居民收入节节攀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单薄,只能维持基本生存,全县仅时码粮库一所粮库,居民生活不便,日常消费活动近乎没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23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394元,是2012年的2.23倍,年均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65元,是2012年的2.57倍,年均增长8.9%。

居民储蓄逐步壮大。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逐步壮大。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经济货币化程度不高,居民存款实际需求不大。1953年,涟水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8万元。197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至637万元,从此城乡居民储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至12.37亿元,是1978年的194倍。2023年全县住户存款进一步增长到455.37亿元,居民储蓄不断积累,生活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消费热点不断涌现。随着居民日常消费结构的加快转型升级,生活消费也呈现更多新的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解决温饱,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再到中期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直至新世纪的“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娱乐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加。2023年城乡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55辆,计算机35台,移动电话300部。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公共服务迈向均等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教育事业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教育的历史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环境发生巨变,师资力量逐步增强。1949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为1.98万人,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也只有13%,初级中学在校生只有0.05万人,初中毕业生数仅有70人。到2023年,全县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达到11.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0.46万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提升。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1949年,全县仅有1个文化馆,1个影剧院,2家书店门市部。到2018年,全县所有村(社区)均已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2023年,全县有1个文化馆、7个影剧院、168个书店,淮剧“涟水现象”被中宣部、省委宣传部专刊推介。“党员三部曲”第二部《村里有个管得宽》获评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县图书馆创成国家一级图书馆。

医疗事业蓬勃向上。1949年,全县仅有10个卫生机构,其中医院有1个,拥有床位50张,卫生技术人员75人。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县卫生事业迅速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23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数495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1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机构年末拥有床位4730张,卫生技术人员5194人,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社会保障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社会保障尚属空白。改革开放后,全县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8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0.5万余人;建成1个县级养老服务中心、2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6个养老睦邻点,发放尊老金1884.4万元;发放养育费1263.2万元,惠及困境儿童1337人;新增城镇就业6100人,支持自主创业2101人,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75年披荆斩棘,涟水县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可歌可泣的巨大成就,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勤劳勇敢的涟水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坚信,涟水县委、县政府必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昂扬的姿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带领全县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把古城安东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文化昌盛、人民幸福的新涟水而不懈奋斗,为涟水高质量全面发展谱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