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著华章 继往开来谱新篇
洪泽区
肩挑两湖、四面环水,
素有“淮上明珠”“鱼米之乡”的美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洪泽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励精图治,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生态转型,谱写了洪泽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一
经济规模快速提升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194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0.12亿元,至1978年也仅有0.81亿元,2010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至2023年达到438.63亿元,1949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11.7%。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洪泽区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快速提升,先后于2014年、2018年、2022年连跨三个百亿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58元、1978年的211元、2020年首次突破十万大关,跃升至2023年的155487元,1949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11.3%。
综合财力不断增强。1956年洪泽建县,当年财政总收入仅有23万元。1998年首次超亿元(1.02亿元),2008年突破10亿元(10.04亿元),2023年达43.34亿元,自1956年以来年均增长15.8%。
二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49年洪泽GDP中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9.9:4.3:5.9,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到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69.1:17.3:13.6。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第二、三产业不断发展,2003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二产业,2004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构调整为“三、二、一”型,达到29.3:34.2:36.5。随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进一步调整为11.5:38.3:50.2,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 88.5%。
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1956年洪泽全区总人口2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万人,城镇化率仅有9.7%。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带动城市化水平加快提高。2023年全区常住人口28.0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3万人,城镇化率达61.59%,比1956年提升了51.89个百分点。
三
资源优势特色明显
三大产业蓬勃发展
农业内部结构逐步改善,农林牧渔各业兴旺。洪泽历史上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业多为稻麦。80年代开始,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90年代,随着农村土地二轮承包30年不变政策的落实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种植业从偏重粮食生产逐步转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1949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0.35亿元(1990年不变价),至2023年,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4.76亿元,其中林、牧、渔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5%。粮食总产量50.76万吨,单产513.69公斤,分别约为1949年的16倍和10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洪泽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稻米、生态渔业、健康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其中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生产也向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方向转化。农业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岔河镇开发生产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淮上明珠”“岔河”“九牛”“乐黍”等品牌大米畅销全国各地。“洪泽湖”牌大闸蟹获“中国十大名蟹”称号,西顺河镇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支柱产业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洪泽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小型的机械修配厂、农产品加工厂等开始出现。1956年,洪泽砖瓦厂建成,这是洪泽建县后建成的第一个厂。1988年开始,全区工业企业实行经营制度、劳动生产制度、产权制度改革。90年代,区内各类企业大规模改制,国有、集体企业相继转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私营、个体企业,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规模经济进一步壮大。近年来,全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筑巢引凤,外引内联。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4.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2.7%,比1978年提高19.1个百分点。
区域内得天独厚的芒硝资源,铸就了洪泽化学工业发展的辉煌。盐化工业成为洪泽的新兴产业,一度占据全区工业的半壁江山。20世纪90年代初盐化行业开始起步,到2013年盐化工产业取得一定发展,入驻工业园区亿元以上项目43个,其中已建成投产的项目有24个,当年实现销售近10亿元。至2018年,全区有盐化工企业55家,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15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201.1亿元,其中化工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7.86亿元,占比为33.74%。
进入“十四五”以来,洪泽区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千亿产业”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特别是聚焦纤维新材料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纤维产业日益成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努力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进新型工业化融合并进。目前全区265家规上工业企业,其中属纤维新材料企业37家,占比达到14.0%,2023年全年产值60.44亿元,嘉华特种和嘉华再生等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
服务业市场不断壮大,经济增长成为新亮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洪泽服务业十分薄弱,1949年服务业增加值仅有22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企业、居民、政府等各部门对服务业需求日益旺盛,服务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自2014年开始比重居三次产业之首并逐年抬高。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2023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19.84亿元,自1949年以来年均增长16.8%,高出GDP年均增速5.1个百分点。“十四五”以来,在华强方特、快手快联以及一批能源批发业企业的有力支撑下,全区服务业持续高位运行,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12%,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四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
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新型业态层出不穷。新中国成立初期,洪泽消费规模很低,195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41万元。1978年上升到4035万元。改革开放以后消费品市场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1.74亿元,1952年到2023年年均增长15.7%。到2023年末,全区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有174家,其中批发零售企业130家,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44家。随着市场日益完善,各种商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专卖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折扣店等不断涌现,形成了比较齐全的销售网络。尤其是近年来区内电商产业园的崛起,线上线下充分融合,政策扶持进一步落细落实,优质电商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如乐爱宠宠物、奇宠服饰等,不断为经济注入新动力。
投资规模不断扩张,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交通、通讯、能源、电网、水利、生态、市政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并建成,通讯网、电力网覆盖城乡,立体交通网初具雏形。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供给能力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基础产业大大加强。2013年全区规上固定资产投资首次超百亿元(105.7亿元),同比增长14.5%。“十四五”以来,全区秉持“项目为王、质效为先”的理念,大力推进项目引建,聚力抓招商、合力攻项目、全力优服务,202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118.9亿元,增速12.2%。其中,佩浦年产25万吨再生纱线成品面料项目、嘉华年产12万吨PA66和10万吨PA6差别化纤维项目、嘉华年产10万吨PA6再生切片项目等一批超10亿元项目为全区经济稳健增长和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提供核心支撑。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发展态势日渐趋好。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洪泽也从封闭走向开放,对外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洪泽区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区域开放布局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亿美元(2.0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58亿美元。进入“十四五”时期,洪泽区积极开拓“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用好出口退税、信用保险补贴等外贸政策,常态化走访外贸头部企业,积极帮扶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等境内外展会,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出口规模。2023年全区进出口总额提高到4.9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提高到3.91亿美元,近十年来年均增长9.5%。
五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社会保障全面提升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幸福指数逐步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泽居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温饱有余,再逐步走向富裕,收入结构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1987年平均货币工资突破千元,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千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家庭主要消费向电冰箱、空调、手机、家用电脑、小汽车转移,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部分农民进镇、进县城买房居住,居住环境大大改善。2013年城镇职工年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2万元(2.39万元)和1万元(1.22万元)大关。进入“十四五”后,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增收形势持续向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23年全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8754元和27721元,较2013年年均增长分别为7.4%和8.6%。
文旅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逐步提升。洪泽建县初期,全区仅有1个电影放映机构和1个戏剧剧团。改革开放以后,洪泽文化发展进入黄金期,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先后开展戏曲文化年、洪泽湖农渔民读书节、龟山民俗文化旅游节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组织各类民俗展演和送文艺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进入“十四五”后,全区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大湖文化、河工文化、治水文化、美食文化等优秀文化,统筹构建以“大湖观光+主题游乐+特色美食+魅力小镇”为特色的滨湖旅游度假区,目前已拥有3个电影院、2个主题乐园,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景区和项目。2023年被省文旅厅、住建厅等部门联合列为全省第二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共有普通中学3所,小学97所。到2023年末,全区共有普通小学15所,普通中学8所,幼儿园24所,创成省级优质园11所、市级优质园1所,高标准创成省平安校园示范区。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在校生34524人。高考录取率不断提升,洪泽中学、洪泽湖高级中学两所高中均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质量提升先进集体”。
覆盖全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以及卫生执法监督三大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形成。建县初期,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0人,医生51人,医院床位数90张。1978年,卫生技术人员达到585人,医生人数为205人,医院床位数461张。2023年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54个,其中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各1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每千人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分别达到3.11人、4.09人、5.2张。持续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向签约居民开放,建成家庭医生工作室3家。
七十五年奋力拼搏,七十五年飞跃发展。今后,洪泽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开拓进取、固本兴新,不断开创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风气正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