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通衢商贾云集 南船北马扬帆奋蹄
“无边风景芦花荡,
九省通衢石码头。”
清江浦区
是淮安市的中心城区核心区,
得名于1415年开埠的清江浦。
这里曾是“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要冲,
明清鼎盛时期,
集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淮盐集散、
漕粮储运、榷关征税、漕船制造
“六大中心”于一体。
今天的清江浦区于2016年10月由原淮安市清河、清浦两区合并而成,实际管辖面积247.2平方公里,下辖16个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现代商务集聚区,服务管理人口67万,先后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创新创业百强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等多项“国字号”荣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清江浦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
经济规模稳步拓展
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清江浦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激发区域经济新活力,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同时,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经济总量稳中有进。清江浦在历史上曾经繁荣一时,但经过多年战争和灾荒,到解放前已千疮百孔。194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06亿元。经过长期努力,改革开放初期地区生产总值为2.61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6年清江浦区建区时,地区生产总值为400.3亿元。至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7.89亿元,自1949年以来年平均增长13.6%。获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96名,投资潜力百强区第73名。
财政实力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清江浦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百废待兴,财政收入规模较小,1950年全区财政预算收入仅为234万元。50年代到70年代全区在探索中发展,财政收入逐步提升,1978年清江浦区财政预算收入增加到12265万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2023年财政预算收入36.19亿元,自1950年以来年平均增长10.6%。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清江浦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增长缓慢,收入来源单一且城乡差距较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居民收入状况逐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区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于1986年和1993年突破千元,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突破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处于持续稳步增长态势。2012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202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431.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230.2元,城镇人均消费30080元,与2016年建区时相比,年均分别增长6.9%、8.4%、6.6%。
民生保障更有温度。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清江浦区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保障范围不断扩大。2012年清江浦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98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7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02万人,三大保险覆盖面超过95%。2023年全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8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5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05万人,三大保险覆盖面增加到98%以上。
二
三次产业规划明晰
凝聚合力各显神通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开始逐步恢复。1949年,全区农业增加值仅有220万元。改革开放后,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78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到2676万元。2016年建区时农业增加值10.25亿元。2023年全区农业增加值15.54亿元,自1949年以来年平均增长9.3%;自2016年建区以来平均增长6.1%。近年来,全区在农业现代化新征程上不断迈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5%,打造出一批农业产品品牌,清香农场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品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淮安红椒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淮安大米和淮安黑猪获省著名商标。农业物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清农云”农业大数据平台培育了1个省级、3个市级农业农村数字化基地,被授予全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
先进制造业持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清江浦区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仅有零星的日用品生产工业。1949年,全区工业产值仅有580万元。到改革开放前,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农副食品加工、纺织等轻工业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1978年全区列统工业产值为9.64亿元。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全区工业得到快速发展。2023年全区工业产值213.76亿元,自1949年以来年平均增长11.7%。近年来,清江浦区加快强链补链,在都市型工业方面,重点发展壮大生物医药、绿色食品、锂电能源“三大百亿级”产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通过集中推动集聚发展、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全区三大主导产业中最夺目的标签,多家大型药企实现领先技术突破,医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天士力药业、正大清江等龙头企业成长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现代服务业发展兴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起了新的商业体系。1949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为260万元。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增加到4690万元。改革开放后,清江浦区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建区时服务业增加值为295.78亿元,2023年达到547.69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74.2%,自1949年以来年平均增长14.4%,自2016年以来年平均增长9.2%。近年来,清江浦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总量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园、金融中心写字楼、黄码港、顺丰产业园等多个平台载体、特色园区极大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34户企业均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清江浦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三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科教文卫协同发展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清江浦区科技事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科技水平较为薄弱。改革开放后,政府和企业开始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从1988年开始,清江浦区实行“科教兴区”战略,注重引进特色人才,科技人员素质不断提高。2012年,全区申请专利1095件,专利申请授权384件。2023年全区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1.1%,有效发明专利量88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79件,近五年来年平均增长20.7%。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教育水平很低,全区文盲率超过80%。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大对学校建设的投入,新建、扩建了大量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清江浦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师资力量日益壮大、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78年,全区中小学教师1000多人,在校学生5.52万人。到2023年,全区拥有教师8552人,中小学在校学生10.1万人。
文旅事业焕发新光彩。新中国成立初期,清江浦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很低。经过对文化事业的持续建设,到1978年,全区拥有1个文化馆、2个剧场、3个影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品牌为依托,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先后打造了涵盖清江大闸、吴公祠等历史文化遗迹以及御码头美食街区、1415文化街区等特色街区的文旅线路,擦亮了“运河三千里,最忆清江浦”文旅品牌,对原有各类文化场馆进行升级改造、扩建新建,常年举办周末大舞台、送戏下乡、公益影院等各类惠民活动。2023年末,全区影院数量提高到14个,拥有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7家,24小时翔宇书房28个,打造出全方位、立体化的阅读服务体系。
卫生事业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医疗卫生水平落后,1949年仅有卫生技术人员192人,医院床位数88个,每千人拥有医生人数1.6人。1978年,全区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1876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到2012年,全区卫生技术人员5463人;全区医疗机构295个,已基本满足医疗需要。2023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进一步增长到331个,其中医院2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06个,形成较为健全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体系。
四
城区功能持续增强
内生动力不断激活
国内贸易形成增长极。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消费市场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日益繁荣、消费品种从单一到丰富、消费方式从传统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194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574万元,1978年增加到9070万元。近年来,清江浦区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发挥城市商业中心功能,先后升级淮海中心商业区、建成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形成两大“百亿级核心商圈”,众多品牌“首店”在清江浦区汇聚,融创、华信MALL以及全速推进建设的华润万象城等“首发”持续亮相。2016年建区时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5.87亿元。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35亿元,自1949年以来年均增长13.2%;自2016年以来年均增长10.4%。
金融服务构建新生态。新中国成立初期,清江浦区逐渐建立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服务对象单一。改革开放后,全区金融机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开始为企业提供贷款、结算等金融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东吴证券、华泰证券、中心证券等纷纷入驻。2022年,全区金融业入库税金占全区税收比重超过10%。辖区内的淮安金融中心2023年入驻企业约240家,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区域内实体经济的发展。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清江浦区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将以更加开拓进取、创新实干的姿态,加快打造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全力当好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主力军,以卓越的发展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清江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