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数说淮安75年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之淮阴区篇
发布时间:2025-02-26   字体:【 】   来源:淮安市统计局   【关闭窗口】


 

聚力凝心创“双百”  扬帆奋进新时代

 

 

淮阴区

有2300余年历史,

是人文胜地,

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是通衢要道,

自古便是“南船北马、舍舟登岸”要地;

是秀美家园,

“一湖五河七景”得天独厚;

是发展热土,

地处四大国家战略交叉辐射区。

 

淮阴区位于淮安西北部,是淮安市主城区之一、城市北大门。区域面积1307.24平方公里,2023年常住人口73.52万人。下辖4个街道、9个镇、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现代商贸流通管理服务中心。获得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国家生态示范区等美誉,荣获2023年度全市重特大项目攻坚优秀县区。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对淮安殷切嘱托,围绕高质量打造城乡园融合发展样板定位,锚定争创“全国百强区、全国百强高新区”目标,聚焦建设“工业强区”,为全省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为淮安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更好展示“象征意义”贡献更多力量。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淮阴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收入持续攀升,全区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新纪元。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新中国诞生时,淮阴区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49年全区GDP约为0.2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1.96元,低于全国平均。经过长期努力,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生产总值1.45亿元到2010年达到190.6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淮阴区经济总量稳步持续提升。2015年、2018年、2021年,淮阴区经济总量跨越400、500和600亿元大关,2023年首次突破700亿元、达到705.70亿元,人均GDP达95623元。1949-2023年,GDP年均增长11.2%,人均GDP年均增长10.4%。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淮阴区财政十分困难。1950年淮阴区财政收入仅为233.7万元,1978年增加到1126.9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9年淮阴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增长,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3.26亿元,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开放型经济成效显著。淮阴区对外开放开发不断扩大,外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对外开放体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建国初期直至1978年,淮阴区货物进出口总额一直为零。1978年,境内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淮阴市新区包装有限公司成立后,淮阴区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2.5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6.8%。随着淮阴区进一步优化外资投资环境,产业升级,进出口总额发展将更上一个台阶。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1949年,淮阴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约为10.73元。由于人口增长快,积累和消费关系不合理、生产水平低下等原因,1978年淮阴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为48元,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520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淮阴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667元,较1949年年均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4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93元(较1978年年均增长14.8%)。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2.20到2023年已下降至1.91。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淮阴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工业体系逐步完善,服务业发展欣欣向荣,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淮阴区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处于最低需求水平。1949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9.7%、4.2%和6.1%。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工业化建设推进,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63.8%、20.5%和15.8%。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2.29%,改革开放后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淮阴区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2023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1.7%、37.6%、50.7%。目前,淮阴区努力提升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综合水平,引领示范淮安市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

 

 

现代农业从无到有,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淮阴区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淮阴区坚持多功能、绿色化、现代化发展农业,着力从基础设施、技术指导、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入手做大做强做绿现代农业。拥有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是两岸(淮安)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的核心区,入选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与淮阴师范学院合作共建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淮阴台创园被农业农村部、国台办评为台湾农民创业园优秀园区、全省唯一,获批省级农高区。丁集镇建成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区内有刘老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15个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还有丁集黄瓜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7.59万吨,上升到1978年的20.18万吨、2023年的70.28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25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38.08亿元。

工业产业壮大升级,制造业不断迈向中高端。建国初期,淮阴区工业结构简单单一、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且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基础十分薄弱。随着改革开放步伐迈进,淮阴区紧紧围绕“工业强区”的目标,依托国家级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台优势,加快打造新型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有序布局“新三样”产业。2023年工业增加值212.04亿元,相较于1978年增长363.1倍,有上市企业1家(纽泰格科技于2022年2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恒信诺金)、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荣芯半导体)、省级瞪羚企业1家(迈尔汽车)、工业列统企业267家、高新技术企业10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建有苏北唯一的食品研发检测中心。成功引进了全市首个单体投资超200亿元的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2025年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200亿元的销售收入,利税超过20亿元,建成全球首家金属材料深加工“灯塔工厂”,助力淮阴打造成为“世界钢帘线之都”。

服务业蓬勃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持续提高。淮阴区第三产业走过了由小到大、从传统行业为主导向传统和新兴行业并驾齐驱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第三产业总量很低,直到1978年也仅有0.2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促进了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通信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租赁和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城市商业、交通运输业、教育、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从小到大,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生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三产业成为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行业。2023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358.01亿元,相比于1978年,年平均增长17.7%。

 

科教文卫更上层楼

社会事业全面拓展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淮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初期,淮阴区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科研人员和机构短缺。1978年之后,淮阴县科委和县科协相继恢复,1988年开始实施“科技兴县”的战略,全社会逐步形成科技兴工、科技兴农、科技兴事业的局面。2007年,淮阴区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2023年全区专利授权量111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4件。

教育事业提升优化。淮阴区始终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优化教育规划布局,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支持社会办学,发展优质教育,提升全链条教育质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水平低下,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5%左右,85%以上人口是文盲。1978年,小学、初中教育步入正轨。1987年,小学入学率达到99%。改革开放以来,淮阴区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逐步加强,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23年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58所,幼儿园及中小学在校生111279人,在职在编教师总数6131人。

文化体育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淮阴区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图书、报纸等严重不足。上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总体上仍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淮阴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2023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个,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259个,公共图书馆1个,全年图书总藏量13.7万册,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1%。

卫生健康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淮阴区为实现城乡人口达到与小康标准相适应的健康水平,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目标不懈的努力奋斗。先后投入资金改、扩建镇(街)医院和新建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增加医疗检测设备,培养名医,创建特色专科,提升医疗质量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卫生保健提质升级,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2023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347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458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259人,注册护士2972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5498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64‰,婴儿死亡率1.65‰,新生儿死亡率0.33‰,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

社会保障健全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淮阴区社会保障尚属空白。上世纪50-70年代,开始由国家和单位对城镇职工提供劳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体对农民实行少量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淮阴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末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0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29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2.7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7.1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10.08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回顾峥嵘岁月,鉴往知来;展望锦绣前程,催人奋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创建“全国百强区、全国百强高新区”,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全省、全市发展大局贡献更大淮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