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勇前行 扶摇直上谱新篇
淮安区
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里,
三大名著诞生地,
是一座名人辈出、
名景如珠、
名著流芳、
名菜飘香的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七十五年风雨同舟,七十五年艰辛拼搏。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区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从一穷二白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殷殷嘱托,聚焦“当龙头,做表率”的目标定位,经济建设取得令人瞩目成就,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8年淮安区历史性地首次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行列,2024年进入“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
一
综合实力跨越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1949年地区生产总值只有0.5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3元。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淮安区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2.4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加速发展,2000年达到55.22亿元,2012年达到285.51亿元,2023年达到795.40亿元。202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949年的1395倍,年均增长10.3%;是1978年的323倍,年均增长13.7%;是2012年的2.8倍,年均增长9.8%。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安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刚刚起步,1949年产业结构为“一、二、三”,三次产业比重为88.7:5.9:5.4。2001年,二产首次超过一产,三次产业比重为35.8:36.6:27.6。2013年,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三次产业比重为16.3:41.8:41.9。2023年,进一步调整为11.0:41.6:47.4,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为87.27亿元、331.04亿元、377.09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173倍、9844倍、12251倍。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刚刚起步,淮安区财政十分困难,1949年全区财政预算收入仅为256万元,预算支出8万元,1978年财政预算收入增长至0.19亿元、预算支出增长至0.19亿元。2012年实现财政预算收入23.46亿元,2023年实现财政预算收入38.58亿元。新中国成立至今,全区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4%,其中1978-2023年均增长12.5%。
二
农业生产稳步提升
生产条件持续改善
农业稳产保供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安区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高,但耕畜、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匮乏,农业生产面临严重困难。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开展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16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44.22亿元。2023年,在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199.22万亩,较1949年减少24.6%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98.39万吨,单产493.9公斤,是1949年的7.3倍和9.7倍;油料产量从1949年的202吨上升到2023年的6514吨。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农业机械使用是空白,农业生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步提升。2023年末,全区机耕面积14.31万公顷,机播面积12.59万公顷,机收面积13.18万公顷;耕地灌溉面积达83.3千公顷,实际耕地灌溉面积83.2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7.16万千瓦,拖拉机、机动植保机械、稻麦联合收割机分别拥有11713台、8950台、3108台。
三
工业规模显著扩大
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工业强区支撑持续增强。新中国成立之初,淮安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手工作坊,工业品物资极度缺乏。194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仅0.13亿元。经过75年的发展,淮安工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2023年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91.34亿元,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4%,比1949年提高24.6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14.4个百分点。
工业体系逐步完善。淮安区工业经济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手工加工作坊,发展到以盐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机械等特色行业为主的涵盖30个行业大类工业体系。年产非食用盐411.83万吨、食用盐89.44万吨、水泥245.54万吨、电子元件28.37亿只,产品远销海内外,多个产品被评为中国知名品牌。
工业创新持续突破。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工业创新步伐逐渐加快,工业竞争力不断提升。苏盐井神获亚洲质量卓越奖、上榜中国上市公司成长百强、全市首家创成国家级智能工厂,施塔德电梯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双环齿轮被表彰为江苏省优秀企业,康乃馨织造等5家企业通过江苏精品认证,文盛电子等5家企业获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沃联新材料等6家企业获评省两化融合贯标企业,鸿富瀚科技获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共创草坪被授予2023年度市长质量奖,创成省绿色工厂4家。
四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实施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
项目建设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推动力的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量迅速的由少到多,建设项目由小到大,投资种类逐步由过去单一的基本建设投资,拓展为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开发、其他投资齐头并进的投资新态势,一大批工业、交通、通讯、能源、电网、水利、生态、市政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并建成,淮安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全市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的工作导向下,2023年总投资106亿元的修正药业开工建设,总投资65亿元的张兴储气库成功投产注气,2023年全年实现规上固定资产投资额296.89亿元,较2012年翻了一倍,50个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9.83亿元、完成率125.8%;2024年总投资100亿元的库比森轮胎签约落户。优质项目相继而来、集聚成势。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批以提高承载力为核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完工,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大幅度提升,综合功能不断增强。2023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6.7%,较2012年提升11.7个百分点。全区现有公路总里程232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326公里,高速公路里程81公里,一级公路159公里。拥有公共汽(电)车456辆,客运量270万人次。
五
消费品市场空前繁荣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新中国成立以来,消费品市场从计划调拨转向市场调节,产品种类从严重短缺变为日益丰富,消费品质量、档次全面提升,消费环境全面改善,居民的消费心理趋于平稳。194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982万元,1978年达到8196万元,1997年首次突破10亿元。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88亿元,是1949年的2677倍,是1978年的321倍。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均增长11.3%,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3.7%。消费业态日趋多元,除了传统的百货店、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外,超级市场、商业综合体等不断发展,自动售货、网络销售等形态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日渐增多。2023年末,全区共有限额以上贸易企业330家,比2011年初次采用一套表联网直报时增加294家;其中批发零售企业214家,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116家,分别比2011年增加186家、108家。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对全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充分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淮安区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2023年,淮安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7.36亿美元,是1978年的268倍,是2012年的2.8倍。
六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由饥寒、温饱转向小康、富裕,吃、穿、用、住等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3年,淮安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94元,是1987年的57.6倍,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1.9%、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35元,是1978年的176.2倍,是2012年的2.6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2.2%、9.1%。
居民储蓄存款逐步壮大。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逐步壮大。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经济货币化程度不高,居民存款实际需求不大。1952年,淮安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9万元。197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至737万元,从此城乡居民储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增至104.02亿元;2023年增至556.16亿元。1978-2023年、2010-2023年年均增速分别达21.9%、13.8%。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收入水平不断增长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发生明显改善。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384元,比2012年增加9954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690元,比2012年增加11055元。人民群众在物质水平上升的同时,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4267元,较2012年增加1593元;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2731元,较2012年增加1523元;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不断增加,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9.33平方米,较2012年提升14.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5.71平方米,较2012年提升15.59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2023年,发放富民创业贷款1.17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3.52亿元,建成2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城镇新增就业超6000人。完成360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累计发放救助金2.51亿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08元,1.69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城乡居民医保覆盖率达99%,范集镇、施河镇医保服务站入选省级示范点。
七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加强历史文化遗存活化利用,推进施-罗著书处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擦亮河下古镇文旅品牌,北辰市集、名厨文化展示馆、沁园、蓝·数字文旅产业园等建成开放,开发“夜游状元府”等主题演出,植入网红打卡点,持续“上新”夜间消费场景;谋划实施“全域活水”工程,分步推进“四湖一垠”、文渠等主要水系连通,推动沿线文旅资源串珠成链。2023年来淮游客541.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4倍和1.7倍。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23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51所,较2012年减少13所,由多变精。其中普通中学35所,小学49所,幼儿园64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0043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26273人,各类学校招收新生30679人,各类学校毕业生35740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不断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体系,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2023年末全区有医院22个、卫生院16个。1949年全区病床才有10张,1978年扩增至868张,2023年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416张。1949年全区共有医生87人,卫生技术人员137人;1978年有医生563人,卫生技术人员1248人;2023年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611人,其中执业医师1397人、执业助理医师261人,注册护士2143人。
回顾75年发展历程,心潮澎湃;展望现代化建设使命征途,任重道远。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淮安区人民,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设好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淮安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