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步伐铿锵 运河之都再铸辉煌
襟吴带楚客多游,
壮丽东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随地转,
练铺淮水际天浮。
元末明初的姚广孝笔下这处壮美秀丽的地方,正是地处江淮平原东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运河之都,淮上江南”之誉的淮安。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闪亮称号。
是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孕育了中国四大传统菜系之一的淮扬菜,涵养了以运河文化为代表的千秋淮扬文化。
是红色文化浓郁的革命老区,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成立于此。
是自然风光秀丽的江淮水乡,境内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湿地资源名列全国前茅,被誉为“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是融南汇北的综合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交通要冲,现在是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全国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
是正在加速崛起的产业高地。集聚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知名制造业企业超40户,重点培育7个优势产业集群和3个先导产业集群,获批大陆唯一“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是长江以北知名台企落户最多的设区市。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
75年来,淮安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历经风雨、接续奋斗,取得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淮安殷切嘱托,坚定实干实效,深化改革创新,奋力跨越赶超,交出了一份“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淮安答卷”。
一
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综合实力不断跃升,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1.63亿元,至1978年增加到12.0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率6.3%。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127.91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于2013年、2016年、2020年、2023年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连跨4个千亿级台阶。2012年-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7.9%,其中2021-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7.1%,位居全省首位,分别快于全国、全省1.6个和1.4个百分点。1949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76元,197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仅为303元。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程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助添了全新动力,2012年淮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至4.03万元,是1978年的133倍。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均GDP显著提高,2015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全国,2017年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23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03万元。
粮食生产牢牢稳固。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仅40.78万吨,人均粮食产量382斤,无法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上世纪50-70年代粮食生产有了一定发展,粮食产量于1970年突破一百万吨。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粮食产量于1981年突破二百万吨,1984年首次突破三百万吨。2005年彻底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四百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要求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市上下加快发展高标准农田,以全省10.4%的地域面积贡献了13.1%的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持续七年稳定在480万吨以上,2023年粮食总产量494.82万吨,比1949年增长11.1倍,年均增长3.4%;2023年粮食亩产483公斤,比1949年增长10.2倍,年均增长3.3%。
工业强市有力推进。1949年,全市的工业门类仅有卷烟、纺织、酒饮料、发电等少数生活保障类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79-201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推动下,工业体系不断升级补强,规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发展到“十三五”末的1400余户,形成了涵盖34个行业大类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2012-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近三年来,全市主动融入全省“1650”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延链补链、固链强链,加快打造“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条重点产业链,细化 “三根丝” “五个中心”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新能源等3个主导产业入选全省新一轮重点打造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承载区域,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5.7%;绿色食品产业成为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龙虾产业获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天合光能第三代N型光伏电池生产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企业快速度集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31.9%,新增国家专精特新企业11户、接近历年总和;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60.1%,年均增长17.5%。
现代服务业充分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0.18亿元,1978年增长到1.77亿元。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市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二产,全市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稳定经济的主引擎。2023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528.9亿元,是2012年的3.2倍,年平均增速10.2%,快于GDP增速2.3个百分点,占GDP的50.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5%和3.4%,比2012年分别提高3.9个和0.7个百分点。现代物流、生态文旅等特色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123快货物流圈”基本建成,“三通一丰”等主要快递品牌均在淮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平均每天收寄快递3.6亿件,近三年来快递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0%以上;
着力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是全国五大新晋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现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0个,打造了“中国版迪士尼”——西游主题乐园、全国首个红色文化大型主题公园——华强方特“东方欲晓”,正全线实施大运河“百里画廊”工程,“游在淮安”品牌进一步打响,旅游业总收入是2012年的3.0倍,年平均增长10.4%
二
深化改革激活“内驱力”
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内外贸易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推向纵深。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安因内河航运衰败造成客观条件上的封闭、思维理念上的滞后,导致资源难以集聚、发展难以提速。随着交通环境的显著改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实施,淮安的区位条件、战略优势再次凸显,为加快跨越赶超提供了历史性机遇。1986年,淮安被正式列入对外开放地区。1992年全市成功引进了第一个规模外资企业——韩泰轮胎,2006年富士康科技城项目落户淮安,淮安台资高地建设自此开启新征程。2020年以来,淮安立足“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启这一重要时点,确立以营商环境改革为总牵引,大力推行党政亲商会制度、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台商台胞服务“一站即成”“拿地即开工”等224项列入国家和省改革试点,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措施,项目攻坚加快突破成势。近3年新落户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是“十三五”总量的2倍,重点项目从签约到落地不断刷新“淮安加速度”,最短的天合光能淮安基地项目用时只有27天;鹏鼎高端智能制造、百胜中国、益海嘉里、中粮等50余家世界500强和行业100强企业投资项目成功落户。举全市之力持续打造台资高地,累计落户台企超过1400家、总投资220多亿美元。汇聚了实联化工、敏安电动汽车、旺旺食品等台湾著名企业20多家,连续7年获评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
创新赋能快速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改革不断推进,叠加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战略机遇,为淮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提供保障。2023年,新获批国家高新企业312户、为历年最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31.5%、提升2.4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增长26.6%,增幅均居全省前列。当年引进培育高层次领军人才153名、团队37个,分别增加47名和13个,13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着力提升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质态,成立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建成南理工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新引进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部级实验室。
对外贸易步伐加快。随着1982年国家推行外贸体制改革后,全市对外贸易逐步驶入发展快车道。1991年,全市开始自营出口,当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1万美元。2020年,成功获批中国(淮安)跨境电商综试区。截至2023年,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创成康乃馨织造、理士电池、共创草坪等一批省级出口品牌,实现进出口总额76.72亿美元,是2012的1.8倍。其中,2021-2023年进出口总额每年递增近10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达30%左右,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约七成,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
消费市场规模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安商业物资相对匮乏,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26亿元,1978年增加到4.04亿元。改革开放以后,淮安消费市场规模逐步扩大,1985年社零总额突破十亿元,2000年突破百亿元,2012年达到774.37亿元,是1978年192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带动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大。2014年社零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2018年突破1500亿元,202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6.32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平均增长8.5%,快于GDP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
三
城乡建设跨入“快车道”
人居环境绿色宜居,枢纽新城高速兑现
城乡环境美丽宜居。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安城区只有东西大街附近的4平方公里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淮安城市建设加快,2001年实施“三淮一体”战略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发展,2005年以钵池山公园建成为标志,水渡口区域建设加快推进;2011年淮安制定“东扩南连 三城融合 五区联动”的城市发展战略,开启淮安新城建设,实现城市空间功能结构整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持续坚持“一湖三廊三城四轴”的总体发展结构,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截至2023年,淮安仅用18.7%的开发强度就形成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形态格局。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36平方公里,比1949年扩大超过84倍。建成生态文旅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等高品质功能节点片区,淮安金融中心成为城市新地标。全市域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加速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向乡村延伸,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到100%。实施乡村振兴先导区、先导镇、先导村建设工程,累计改善农房超5万户,实现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县区全覆盖。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要求,城乡人居环境持续转变,2010年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2016年施行《淮安市永久性绿地保护条例》;2023年水环境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93.0%;PM2.5年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81.3%。白马湖湿地被推荐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国绿色出行城市,清新、疏朗、自然的城市风格愈发彰显。
交通枢纽地位凸显。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交通基础十分落后,1978年前,境内仅有徐淮、淮沭新等屈指可数的几条干线公路,县乡道路也十分落后。1998年,新淮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淮安“地无寸铁”的历史;本世纪初淮安初步构建了高速公路网;2010年淮安机场首航当天迎来第一架客机;特别是2019年高铁的开通,淮安交通枢纽的地位凸显,现已建成“公铁水空”高效衔接的立体交通网。公路方面,6条高速公路交汇,构建了高速、高架、有轨电车高效衔接的快速通行圈。铁路方面,初步建成长三角北部十字型高铁枢纽,实现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3小时到北京的快速通达,正在建设宁淮城际铁路、京沪高铁第二通道——沂淮铁路,构建成“米字型”高铁网络。水运方面,依托大运河和淮河“十字型”交汇航运优势,实现通江达海,去年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约40%,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运力是三峡的3倍。航空方面,淮安航空货运枢纽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涟水国际机场现运营客运航线43条、全货运航线5条,货邮吞吐量跃居全国民航第50位,总投资42亿元的机场三期4E级3600米跑道,将实现全货机全天候起降,构建淮安空港、徐州国际陆港、连云港海港互为支撑的“物流金三角”。
四
民生事业彰显“暖心淮”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生活富裕小康。新中国成立之初,淮安居民收入水平很低。改革开放以来,把富民工程作为全面达小康的重点工程,切实让改革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全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于1988年和1994年突破千元,分别于2006年和2013年突破万元。2019年提前一年完成省定“十三五”脱贫任务,42.2万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3个重点县区摘帽。城镇居民收入在2020年突破了4万元级大关,农村居民收入在2021年突破了2万元级大关。2023年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498元,是1978年(287元)的169倍,年平均增长7.2%;是2012年的2.1倍,年平均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87元,是1978年(63元)的401倍,年平均增长8.4%;是2012年的2.6倍,年平均增长9.0%,快于GDP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28倍降至2023年的1.92倍。2023年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0.2%,达到国际规定的富裕标准。
教育事业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中职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迅速恢复并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优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了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学在淮安”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截至2023年底,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20所,专任教师6.45万人,其中在淮普通高等学校8所。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市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拥有苏北唯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所本科院校、21所中高职院校,300多个现代产业专业点和20多个产业学院,每年可提供各类专业人才5万多人,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超4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20万人。
文化卫生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市文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6月,全市重点文化民生工程“文化新三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建成并正式向社会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工程为引领,聚力擦亮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文化名片”,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市级、县(区)级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9个(含少儿馆),美术馆2个,经省文物局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1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建国初期,全市卫生医疗水平落后,仅有卫生技术人员659人、病床183张。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全市卫生事业全面深入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1043个,是2012年的1.4倍。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31805张,是2012年的1.6倍。卫生技术人员3.92万人,是2012年的1.7倍。
七十五载砥砺奋进,
七十五载阔步前行。
回首75年的光辉奋斗历程,淮安人信心满“淮”,幸福满“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攀高比强、跨越赶超的工作追求,奋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淮安新图景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