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3-06-21   字体:【 】   来源:中国淮安   【关闭窗口】

  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优化和升级,是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用不同产业结构是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基本需要。当前,淮安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调整时期。认真研究产业建设及其发展变化,对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其状况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产业结构指的是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一般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二、淮安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淮安市各产业稳步发展,全市实现了经济增长与优化结构良性结合,产业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积极变化。
  (一)总体发展趋势
  从总量看:2012年,淮安市地区生产总值1920.91亿元,与2008年相比,总量翻了一番。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47.98亿元、889.2亿元和783.73亿元,总量分别是2008年的1.6、1.9和2.2倍。
  从主要结构看:2008年以来,淮安市三次产业比重主要呈现"二降一升"的趋势。从2012年三次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来看,一产占比由2008年的16.1%下降到12.9%,二产占比由2008年的47.6%下降到46.3%,三产占比由2008年的36.3%上升到40.8%。
  从二三产业占比看:2012年,淮安市二三次产业比重87.1%,比全省低6.6个百分点。与2008年水平相比,增长了3.2个百分点;与我省其他城市相比,该占比在全省居第10位,在苏北居第二位。
  (二)农业突破传统模式
  淮安市农业发展一直较快,在全省是农业大市的地位。2012年,淮安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总量247.98亿元,在全省居第四位。2008年以来,农林牧渔业始终保持13%以上的速度增长(按可比价计算)。按当年价计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五年增长了88.48亿元,年均增长22.12亿元。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截止2012年底,全市拥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园区25个,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90家。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对高效农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同时促进了全市高效农业的扩面增效。
  在提升品牌竞争力方面:截止2012年底,累计创成淮安大米、盱眙龙虾、淮安红椒、淮安黑猪、洪泽湖螃蟹、金湖大米、淮安黄瓜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总量居全省第二。目前,淮安红椒已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并获得科技部项目支持;苏淮猪成为我省被农业部列为16个主导品种之一的唯一畜禽品种。
  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2012年底,全市推广秸秆沼气达2.2万处。2012年全年,全市完成水稻、小麦、蔬菜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20万亩,施用配方肥8.5万吨;专业化防治面积达1705万亩次,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4.9%以上,减少农药使用12%以上,统防区每亩增产8%以上,累计增收节支7亿多元,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三)二产发展势头强劲
  2012年淮安市第二产业增加值889.2亿元,比2008年增长416.8亿元,翻了近一番。
  第二产业中,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2008年为84.6%和15.4%。2012年,该占比分别为82.9和17.1%。建筑业占比有所提高,但工业优势地位依然显著。
  工业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008年分别为3.7%、93.6%和2.8%,2012年分别为3.3%、93.9%和2.8%,制造业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从规上工业产销及效益状况来看,淮安工业发展势头正劲。2012年全市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3910.81亿元,较上年增长31.8%;销售产值3839.48亿元,较上年增长31.4%;利税总额280.53亿元,较上年增长21.57%;利润总额137.71亿元,较上年增长28.71%。其中,全市244户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5.1亿元,较上年增长59.3%,产销率达98.2%,实现利税38.6亿元,较上年增25.4%,实现利润26.4亿元,较上年增长30%。
  (四)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淮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不断加大。2012年,服务业占比为40.8%,较2008年上升4.5个百分点。2010年起,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超过全部工业,且差距逐年拉大,至2012年,服务业总量大于全部工业46.53亿元。
  从内部结构看,传统性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展。其中,2012年批零住餐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56.3%,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4.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5.6%,比2008上升了3.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8.1%,比2008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从发展实际看,服务业已逐渐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2年,在吸纳就业方面,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51.1万人,占所有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的57.8%;在税收贡献方面,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150.71亿元,服务业税收占全部地税收入比重达66%以上。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也展现了良好势头。目前,全市共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25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数量位居苏北第二。2012年2月,中国移动呼叫中心落户淮安,建成后将形成集无线互联网产业、软件技术服务、商务休闲等关联产业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仅初期就能吸纳就业6万人次,并有望使淮安成为全球最大的呼叫中心。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几点看法
  以上分析可见,近年来,淮安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在提高产业效益和竞争力、提高整体经济实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未来几年中,淮安市应结合产业调整阶段实际,进一步挖掘产业内部潜力,争取各行业稳定、快速和协调发展。
  (一)重视工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要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重视自主创新、高新科技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作用;继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重视产业配套和传统产业链的延伸;继续强化园区对工业的载体作用,优化布局,为工业高速有效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继续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
  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速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重点,以增收为目标的现代新兴农业结构。政策上加强对农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创新思路,发展以农林牧渔生产为依托的农林牧渔服务业,拓展现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益。
  (三)继续挖掘服务行业潜力
  重视淮安服务业现代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重视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的政策支持,帮助传统行业挖掘发展潜力,探索持续发展新路径。重视对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和科学管理,引导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发展,提升集聚区的影响力和硬实力。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