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公立医院改革现状调查简析
发布时间:2017-01-23   字体:【 】   来源:淮安统计信息网   【关闭窗口】

 

淮安市开展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一年以来,至今14家城市公立医院已经全面推行实施,19所县级公立医院同步推进。据调查,自淮安市被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近2000种药品取消加成,2378种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价格调整,仪器检查费用有升有降,医务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所提升。

一、淮安公立医院改革现状

1、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取消药品加成,城市公立医院药品按零差率销售,取消药品加成后的差额,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总体上能够补偿药品加成差额的85%左右,不足部分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和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增效节支解决,改革后大医院药价下降了15%左右,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34.9%、同比下降5.15个百分点。

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后,淮安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54.7%、同比上升5.74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下降0.8天。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81.3%72.7%75.99%,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基础上提高7个百分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价格,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3、建设纵向医联体,医院患者双收益。市级层面建成市一院、二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4个医疗集团,县级层面建成11"1+3+X"纵向医联体,形成淮安特色模式。今年前三季度,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398万人次,同比上升2.54%,市级医院服务县区诊疗量77万人次,同比下降2.8%。市、县()两级医联体内上转病人14803人次,下转6006人次。以下转6006人次为例,按照每人节省4000元计算,为患者减轻医药费用负担2000多万元。

4、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均开展预约诊疗,扩大分时段预约和转诊预约覆盖面。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面开展日间手术试点,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分别控制在9天和10天。推进二、三级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累计减少患者费用800万元。二、三级医院建成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乡镇卫生院与上级医院实现远程会诊。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5个,评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6个、建设单位11个。招聘硕士研究生或副高以上职称132人,其中博士2人、学科带头人1人。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333人才55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申报省双创博士3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荣获省新技术引进奖9项。

二、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1、加强综合管理,控制费用不合理增加。目前,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业务量的保证,是建立在维持比较高的门诊和住院数量、减少用工成本(尤其护理用工成本)、促使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的基础上的。超负荷运转增加了医疗安全隐患、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防止药品收入没有明显下降但医技收入明显上升的不合理现象出现,引导医务人员规范医疗行为,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医药费用总量、业务总收入增长幅度,以及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等项指标,建立相关费用控制指标考核体系和公示制度。

2、加强政策保障,杜绝资源浪费。医保政策在拉动医疗消费,有效解决有病不医、住不起院的情况的同时,也逐渐呈现出医疗消费拉动过分、医疗资源浪费的弊端。对患者而言,该门诊的却选择住院,该出院的却选择压床等等;对医疗机构而言,作为经营性单位,必须要保持比较高的门诊和住院业务量才能维持医院的生存发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牵涉到各方面重大利益的调整,药品零差率销售、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保险政策调整、财政投入政策调整、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医疗费用的控制这几个环节既影响群众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感受和评价,又关乎医院发展和医务人员积极性调动,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特别要确保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因此,要不断完善财政保障、医保政策调整和医疗服务监管等相关配套政策,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3、完善绩效考核方案,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增加医务人员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完善院长负责制,引导医院不断改革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尽快制定出台绩效考核方案,将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和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到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