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统计数据 数据发布与解读

2019年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20-02-13     来源:    字体:【 大  中  】    【关闭窗口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聚焦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变中行稳、稳中求进、进中向好、好中争前”思路,围绕市委“6+1”部署,认真落实“六稳”政策措施,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2019年,我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主要指标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在稳定增长中呈现整体实力增强、需求结构优化、民生幸福改善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71.21亿元、增长6.6%,全年经济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人均GDP78542元人民币,增长6.4%,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386美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分别增长6.3%和5.9%;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7.31亿元,同比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5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7元,分别增长8.7%、8.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5%,保持在较低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控制在102.7%。

  (一)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升级持续加快

  1、粮食总产单产超历史。全市粮食总产489.25万吨,较上年增产7.00万吨,亩产480.7公斤,增产8.7公斤。粮食总产、单产均为历史最高。其中,夏粮总产182.83万吨,增产1.74万吨,亩产384.7公斤,增产6.8公斤;秋粮总产306.43万吨,较增产5.26万吨,亩产564.9公斤,增产9.5公斤。

  2、工业经济总体平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个和1.3个百分点。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4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70.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三新一特”优势特色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0%,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2%。全市规模以上非电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比2016年削减72.50万吨,超额完成省定全年煤炭削减52万吨目标任务。

  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增加值1867.83亿元,增6.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2%,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0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交通邮电事业较快发展,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3.1%;铁路客货运周转量增长6.3%;民用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增长41.7%,旅客运量增长54.8%,货邮吞吐量增长63.2%。

  (二)三大需求结构优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1、投资需求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3%。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2.3%,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投资增速6个百分点。从投资方向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5.2%,占规上投资比重16%,比去年同期提高6.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2%,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9个百分点,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连淮段建成通车,宁淮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圆了淮安人民的高铁梦。全长48公里的市区内环高架一次成环,标志着淮安进入了“双高”时代。从重点项目看,新开工超亿元项目367个、新竣工243个,同比分别增加116个、42个。新开工超10亿元项目39个,其中完成竣工8个,比上年分别增加14个、3个,再创历史新高。

  2、消费市场保持稳定。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4.49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苏北第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82.86亿元、增长5.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1.63亿元、增长13%,农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化妆品类增长9.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7.1%、书报杂志类增长9.9%、增速分别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个、19.4个、2.2个百分点。由于5G设备的逐步投放市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智能手机销售额增长169.6%。

  3、外贸结构持续调优。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24.2亿元,其中出口232.9亿元,同比增长4.9%。贸易方式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56.3%;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0.1%、55.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3.2%、12.9%,同比分别提高7个、4.5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出口同比增长23.7%,占全市出口总额30.5%。

  (三)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1、实体经营环境改善。金融支持更加有力。制造业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4.2%和36.4%。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增速较去年放缓3.5个百分点,三项费用中,财务费用增速同比下降15.4个百分点,较去年回落30.3个百分点,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增速分别比去年下降1.8个和8.2个百分点。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大幅增加。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38万户,同比增长50.22%,其中新注册个体工商户9.26万户,同比增长70.24%。

  2、新产业加快发展。从农业看,全市新增优质食味稻37万亩、高效设施园艺6.5万亩、稻虾综合种养50.4万亩,新培育规模休闲观光农业企业36户,创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从工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0%。从服务业看,全市航空运输、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研究和试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猛,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9.4%、33.0%、37.6%、25.0%。

  3、居民生活幸福小康。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92元,同比增长9.0%,排名全省第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1个、0.3个百分点,快于GDP增长2.4个百分点。深化“阳光扶贫”,细化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剩余9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28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50%的低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万元,重点片区关键工程全面完成,51个农业产业富民项目建成运营,3个省重点帮扶县区提前一年达“摘帽”标准,与全省一道基本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小康步伐加速推进。

  二、存在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201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还较为突出,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和去年相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经济指标较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全市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二)消费增长潜力仍然缺乏。汽车消费依然不强。全省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占全市限上零售额的35.1%,仅增长0.9%,低于限额以上增速2.3个百分点,增长仍然乏力;受电脑等电子产品需求接近饱和,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下降24.4%。

  (三)企业效益下滑严重。由于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保持低位运行,工业企业利润空间较小,全市规模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2.6%,亏损面达到18.5%,较去年同期扩大6.8个百分点。

  三、建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局之年,面对依然严峻复杂外部发展环境,以及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的影响,建议全市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统筹经济发展和改革稳定等各项工作,强化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对重点企业进行数据监测,密切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加大实体经济的扶持。健全融资担保风险共担机制,继续加大金融、信贷政策的落实力度,切实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实行一窗办理,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是持续实施项目突破。更大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帮办服务效率,强化现场督查推进和专项审计调查,确保220个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超800亿元,着力引进旗舰型、科技型、税源型项目,新引进10亿元产业项目30个,力争超50亿元、百亿元产业项目有新突破。

  四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做强主导产业。制定“三新一特”产业差别化扶持政策,力争四大主导产业占比46%以上;培优骨干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做大做强,全年工业技改投入增长9%,力争销售超亿元企业350户以上;提升集约水平。全面推开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收入等指标对企业进行分级评价,推动低效高耗企业有序出清。

  五是持续坚持民生优先。抓住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和最需要关心的人群,持之以恒做好民生工作,实现更高水平全面小康。实施“创富淮安”三年计划,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推动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扩面征缴。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做实紧密型医联体。

  撰稿:周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