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淮安农村经济发展综析
发布时间:2019-11-14   字体:【 】   来源:淮安市统计局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淮安大地发生一系列深刻变革,浓墨记载着在党的领导下,淮安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三农"改革建设的创举,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成效举世瞩目,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1、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较高水平,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949年我市粮食产量8.15亿斤,人均粮食产量382斤,无法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上世纪50-70年代粮食生产有了一定发展,1978年粮食产量33.56亿斤。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启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彻底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2012年我市粮食产量90.84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明确要求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2018年粮食产量96.45亿斤,比1949年增长10.8倍,年均增长3.6%;人均粮食产量1961斤,比1949年增长4.1倍,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

  2、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保持持续协调发展。我市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2.58亿元,比1978年的10.87亿元增长59.9倍,年均增长10.5%。从产值构成来看,1978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的比重为75.5%,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7%、20.6%和1.9%。改革开放以来,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18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四业产值的比重为61.5%,比1978年下降14个百分点;林业占2.3%,提高0.6个百分点;畜牧业占23.2%,提高2.6个百分点;渔业占11.1%,提高9.2个百分点。

  3、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防灾抗灾能力增强。藏粮于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基础单薄。上世纪50-70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持续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2018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8.6千公顷。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7.73万亩,全市耕地面积710.42万亩,占比达63%。完成89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科学划定任务。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

  4、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197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仅7.2万千瓦,1978年为48万千瓦,2018年达到634.9万千瓦。1970年全市机耕面积仅1.2万亩,1978年为264.7万亩,2018年达到949.4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稳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标志着我市农业生产方式以人畜力为主转入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阶段。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2018年我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8%。科技助力粮食单产不断提升,由1949年的43公斤/亩,提高到2018年的472公斤/亩,增长近10倍。

  5、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现代农业活力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着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数量快速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创意发布"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淮水润良田,鲜美传千年"品牌形象加速在全国全省打响树起。2018年新创成盱眙全国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清江浦和淮安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新增省级龙头企业9家,两家企业入选省农产品加工20强,4家入选全国农产品加工500强。新发展家庭农场794家,分别创成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3个和107个。建立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成员的合作社53个,列全省第三;创建国家级农民专业示范社28个、省级51个,创建数量全省第一。

  6、农业新模式快速发展,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淮安积极做好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模式快速发展。2018年末全市农业设施数量13.3万个,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近13346公顷,实际使用设施农业面积13160公顷。设施农业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拓宽了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金湖白马湖村入选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特色村庄,荷花荡进入100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之列,全市生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629个、新增36个,产值突破14亿元。观光休闲产业内涵由原来单纯的观光游,逐步拓展到民俗文化、农事节庆、科技创意等,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领域快速延伸,农产品电商方兴未艾。农普结果显示,全市"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比重达1.2%。2018年淮安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50亿元。

  7、农民就业不断转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就业人员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上世纪50-70年代,通过积极发展乡村经济,就业状况逐步改善,1978年淮安乡村就业人员135.76万人,其中,从事一产人员128.56万人,占比达95%。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乡村就业人员在2000年达到216.78万人的历史高点,其中,从事一产人员145.32万人,占比达67%。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2018年乡村就业人员逐渐回落到211.87万人,规模仍然庞大,其中,从事一产人员84.6万人,占比达40%。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商品流通特别是农副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产品价格提高也为农民增收带来实惠。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对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的投入力度,农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2018年淮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58元,比1987年的701元,增长23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8、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脱贫攻坚成就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围绕"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农村贫困人口快速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近年来,淮安紧紧扭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2018年3个重点县区向上争取产业富民资金1.53亿元,制定实施古淮河沿线、淮涟结合部特色产业带规划,实施建成产业富民项目26个。通过开展阳光扶贫,用信息化手段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动员全市4.6万党员干部与12.8万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有力提升精准到户帮扶实效。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帮助发展增收项目,解决制约发展突出问题。强化对重点片区关键性工程建设督查指导,推动加快实施进度。开展扶贫政策落实专项行动,推动教育、医疗保障扶贫等政策落实兑现。开展扶贫资金加快规范使用专项行动,有效解决扶贫资金滞留问题。开展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通过"三查三治"解决突出问题。对脱贫难度较大的低收入群体和经济薄弱村予以政策倾斜,实施重点攻坚,全市累计有33.2万低收入人口、142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脱贫率分别达78.5%和83.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乡村最为突出,农业"大而不强"的最大市情尚未根本改变、现代技术装备对农业的支撑不强、农业品牌带动力不够强不够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能力有待增强、农村改革的作用尚待充分发挥、农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等等。做好"三农"工作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守住"三农"战略后院,发挥好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撰稿、核稿:张永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