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综合篇
发布时间:2019-10-24   字体:【 】   来源:淮安市统计局   【关闭窗口】


沧桑巨变七十载  运河之都谱华章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综合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勤劳智慧的淮安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力前行,在一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上谱写出崛起江淮的精彩华章。

  纵观70年淮安发展轨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重要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市着力整顿社会秩序,医治战争创伤,组织恢复生产,完成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成防御洪水的外围屏障,结束了饱受淮、沂、沭、泗洪水肆意蹂躏的历史。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开展以改土治水、防涝防渍为重点的基本农田改造,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农田,摘掉了吃供应粮的帽子;同时相继建成一批轻纺、机械、电子、化学、医药等工业企业,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伴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全面转向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淮安加快经济社会建设步伐,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全面展开,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切嘱托为动力,大力弘扬践行周恩来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全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对外开放持续拓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根本改善,迈步进入淮安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黄金期。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淮安人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济社会迅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和淮安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新中国诞生时,淮安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6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76元,处于极度穷困状态。至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12.0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率6.3%。改革开放后,全市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3601.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56.6倍,年均增长10.7%,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速快4.4个百分点。1949年-197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亿元到10亿元用了28年;1977年-1994年,从10亿元到100亿元用了17年;1994年-2009年,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用了15年;2009年-2013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仅用了4年。十八大以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于2013年、2016年超过2000亿元、3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不断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实现超全国,2017年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3203元人民币,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11062美元。

  产业结构优化演进。建国初期,全市产业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导,第二、三产业相对薄弱。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5.8:5.8:8.4,呈现为较为落后的"一三二"产业结构类型。195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7.1:12.0:10.9,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实现超三产,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一二三"型。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全面加快,全市工业、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1999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一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3.0:37.9:29.1,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成"二一三"。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为29.1:39.9:31.0,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一产,产业结构演变为"二三一"型。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二产,实现全市"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调整为10.0:41.8:48.2。

  财政金融大幅增加。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随着经济加快发展,全市财政收入进入加速增长期。199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46亿元;2007年跨上100亿元台阶。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34.00亿元,较1950年的0.11亿元增长3933.7倍,年均增长12.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47.27亿元,比2000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18.4%。建国初期,全市金融服务能力十分有限。1950年金融机构储蓄规模只有6万元人民币。改革开放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增强,20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432.67亿元,比1978年增长2071倍,年均增长21.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789.29亿元,比1978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17.6%。

  二、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70年来,产业经济在不断调整中优化发展,全市在由农业大市加速迈向农业强市的同时,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建立完善,第三产业逐步占据全市产业经济的近半壁江山,社会经济基础得到全面夯实加强。

  农业现代化进程步伐加快。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基础单薄,农业经济"靠天吃饭",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仅40.78万吨。1978年9月,泗洪县上塘公社(其时隶属淮安)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率先拉开了江苏及淮安农村改革的大幕。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2.58亿元,比1978年增长60倍,年均增长10.5%;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67.82万吨增加到482.26万吨。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2018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7.73万亩,占耕地比重为63%;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48.03万千瓦提高到634.92万千瓦,机耕面积由1978年的264.7万亩扩大到949.4万亩。

  工业体系不断完善。70年来,全市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行业结构优化升级,产品产量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1949年至2018年,全市工业企业单位数由54户增加到1.76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97户。1979年至2018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7%,高于GDP增速3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2%,较1978年提高9.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98.7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58.21亿元。行业结构优化升级。1949年-2018年,全市从仅有卷烟、纺织、酒饮料、发电等少数生活保障类行业,发展到涵盖35个行业大类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电气机械、钢铁等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全市工业龙头产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8年,全市实现钢材产量323.80万吨,水泥519.45万吨,烧碱15.91万吨,轮胎810.92万条,纱3.98万吨,工业仪表21.14万台,电动机357.23万千瓦,电子元件14.32亿只。

  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0.18亿元,1978年增长到1.77亿元。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日益繁荣兴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市服务业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2018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734.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28倍,年均增长12.9%,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8.2%,服务业从业人员数118.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41.5%,比2012年提升2.2个百分点。

  三、广袤城乡沧桑巨变,基础设施飞跃发展

  70年来,淮安城乡发展变化翻天覆地。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县区发展日新月异,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提高,淮安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力与辐射力不断提升。

  广袤城乡美丽宜居。建国初期,淮安城区只有东西大街附近的4平方公里左右。经过70年发展,城市基本构建为"一区两片四轴"总体空间布局,形成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形态格局。截止2018年,全市建成1个中心城市、3个县城、57个乡镇。包括淮安市区及空港产业园在内的城市规划区总面积4491.5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90平方公里,比1949年扩大超过40倍。全市户籍人口561.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7.04万人,户籍人口比1949年增加347.80万人。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44%。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全市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97.1%,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38.1%。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建国初期,全市交通基础十分落后。7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铁、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建成。2018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34万公里,6条高速公路贯穿境内,高速公路境内里程达到404公里,并在苏北率先形成城市高速公路环;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00.5公里,铁路客运通达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建成航道1483公里,其中等级航道527公里;建成港区7个、港口岸线25.7公里、码头124座、泊位390个,境内干线航道可常年通行1000吨级以上船舶;淮安机场通航城市增至27个,迈入中型机场行列。2018年,全市完成公路水路铁路客运量8150.02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4倍;货运量1.29亿吨,比1978年增长超过24倍,年均增长8.4%;淮安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51.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286吨。随着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铁路加快建设,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市区内环高架一期工程年内完成竣工,淮安人高铁出行的梦想照进现实。

  邮电通信全力发展。70年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移动宽带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以及邮电通信业务的全面发展,全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移动宽带用户达145.26万户,光纤宽带普及率达到29.1%,全面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宽带网络;邮政业务收入21.79亿元,电信业务收入33.84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513.6%和94.3%。

  四、创新动能不断加强,经济活力持续迸发

  70年来,全市经济增长方式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场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前,全市工商业长期由国有、集体经济一统天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全市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有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2018年底,全市登记个体私营单位达41.95万户。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发展。1987年起,相继开始建设布匹市场、五金市场、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汇通市场、博德五金市场、淮安国际商城等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18家。2018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172家,其中批零企业928家,销售额合计903.84亿元;住餐企业244家,营业额26.42亿元。201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9.66亿元,比1952年增长2537倍,年均增长12.6%。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建国初期,全市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科研人员和机构十分短缺。党的十八大后,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2018年,全市科技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69亿元,为2002年的64.4倍,年均增长30.7%;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2%,占比提升1.66个百分点;拥有专利授权量8689件,为2012年的2.8倍,年均增长18.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44件;全市有创新型企业34家,创新型领军企业3家,省级以上孵化器孵化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拥有知名高校院所重大产学研机构38个,其中省级7个;新获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个。新认定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

  科教工作不断推进。70年来,淮安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基本形成了较为优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了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学在淮安"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2018年,全市有各类各级学校921所,专任教师6.02万人,在校生92.16万人。其中在淮普通高等学校8所,在校生9.36万人,比1978年增加36倍,年均增长9.4%。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市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末,全市拥有人才总量56.3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0.36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具有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14.03万人,有海外留学回国人员394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9家;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6名、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8名。

  五、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台资高地逐渐形成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十八大以后,全市积极实施开放引领战略,积极推动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持续增强,为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利用外资质态提升。1986年,淮安被正式列入对外开放地区。1992年全市成功引进了第一个规模外资企业--韩泰轮胎,2006年富士康科技城项目落户淮安,淮安台资高地建设自此开启新征程。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设立外资项目3380个,实际利用外资126.9亿美元。其中累计设立台资项目1309个,总投资186.59亿美元,协议实际到账台资60.62亿美元,汇聚了富士康、实联化工、敏安电动汽车、旺旺食品、鹏鼎科技等台湾著名企业20多家,形成江苏对台经贸合作"南有昆山、北有淮安"新格局。从1993年省政府批准设立江苏淮安经济开发区到2018年底,全市共创成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等8个"国字号"、20个"省字头"综合开放平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全市开发园区以7%的占地面积,贡献了全市40%以上的财政收入、利用外资以及80%以上的先进制造业投资、9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作为对外开放的载体,园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改革开放初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全市对外贸易发展缓慢。随着国家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市对外贸易逐步驶入发展快车道。1991年,全市开始自营出口,当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1万美元。201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超过50亿美元,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近1000家,其中进出口超亿美元企业11户;创成康乃馨织造、理士电池、共创草坪等一批省级出口品牌。外贸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全部贸易出口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42.5%,一般贸易占比58.8%。外贸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2016年引进谷歌Adwords淮安体验中心,帮助企业利用大数据精准拓展国际市场,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兴业态也不断释放外贸发展新动能。

  外经合作稳步拓展。改革开放以来,从1987年援建非洲索马里水利工程为发端,到2017年总投资1.45亿美元的淮冶科技并购乌兹别克斯坦钢铁项目,实现"一带一路"投资项目规模新突破,淮安外经合作由发展之初的单一援外拓展到目前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境外投资等多种形式。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核准备案境外投资企业67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超4亿美元,投资区域涉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方式由新设向收购兼并拓展,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也由单一的劳务、土建分包逐步向总承包方式转变。

  六、社会事业欣欣向荣,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7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环境保护日益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文化体育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市文化旅游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设施加快建设。2017年6月,全市重点文化民生工程"文化新三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建成并正式向社会开放。截止2018年底,各县区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946家,全市累计提档升级达1596家,建成率达99.63%,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近55.77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22平方米。拥有专业型体育馆43个,重点中心镇全部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实现全市110个乡镇多功能运动场地的全覆盖。广播电视覆盖全民。1984年4月,建成淮安人民广播电台和淮安电视台。2018年底,全市设有广播电视播出台7座,其中市级台1座,县级台6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人口1500万人,综合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建国初期,全市卫生医疗水平落后,仅有卫生技术人员659人、病床183张。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卫生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1978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15个,床位数5576张,卫生技术人员7985人,但医疗卫生总体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全市医疗、医保、医药事业全面深入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完善,为全市人民健康筑牢了保障网。2018年,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804个,比1978年增长56.1%;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2.94万张,比1978年增长383.7%;全市卫生技术人员共计3.43万人,比1978年增长329.6%。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4万人,比1978年增长334.4%;全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77.01岁,婴儿死亡率2.64‰。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环境保护日益加强。近年来,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全市坚持新发展理念指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要求,持续深入开展环保"263"等专项行动计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最大化。2010年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2016年施行《淮安市永久性绿地保护条例》;2018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45微克/立方米,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8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缩减;全市林木覆盖率23.9%,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1.6%;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接近95%,病媒生物密度控制达到国家B级标准,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覆盖率100%。

  七、人民生活富裕小康,民生福祉大幅改善

  7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不断增强人民幸福感和民生福祉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2年,淮安以市为单位比原省定时间提前四年达到江苏省2003版全面小康社会监测体系标准,为全市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业创业更加充分。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生活也经历了从计划分配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转变。2018年末,全市从业人员增加到285.10万人,比1978年增加114.46万人,其中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达到89.90万人、118.30万人,占比分别为31.5%、41.5%,成为吸纳就业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的促进,新兴就业岗位不断涌现,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8年,全市个体私营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48.73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64.9%,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2.2%;2016-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3年超过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下。

  居民生活节节攀升。2018年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28元,比1978年增长124倍,年均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58元,比1978年增长270倍,年均增长15.0%。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015元,比1978年增长67倍,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11210元,比1978年增长96倍,年均增长12.1%。改革开放初期,淮安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7%,食物支出占到家庭支出的大部分;2018年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9.2%,对照联合国划分标准,达到20%-30%的富足标准。改革开放前,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主要为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等"老三件"。如今,生活用品、家用电器不断升级,家用汽车开始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电脑、电话(含移动电话)、汽车数量分别为74台、300部、48辆,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电脑、电话(含移动电话)、汽车数量分别是36台、287部、31辆。

  社会保障更加全面。70年来,通过建立完善多层次社保,全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民生福祉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全面增强。2005年以来,连续14年稳步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同时将城乡低保提标工作纳入市政府为民"十件实事"项目。自1997年全面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保障标准已分别上调19次、17次,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已从最初的每月100元、50元均提高到每月610元,分别增长6.1倍、12.2倍。2018年,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99.5%,失业保险覆盖率97.4%,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覆盖率98.6%,人均拥有社会保险福利总额达4454元。

  七十年风云激荡,七十年勇毅笃行。抚今追昔,成就令人鼓舞;面向未来,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560万淮安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全市上下一定能够自强不息、奋进求索、永不停步,奋力谱写新时代崛起江淮精彩篇章!

  (撰稿:周兴旺  核稿:孙永军)